-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80601-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座机电话号码 32册,黄俊杰主编 内容简介
丛书收入台湾大学东亚经典与文化研究计划相关的学者,以将近十年的时间,所撰写或编辑的有关儒学与东亚文明研究的书籍。
丛书共32种,涵括:
◇ 儒家典籍研究
◇ 中国古代政治历史研究
◇ 中国古代文化历史研究
◇ 东亚文化圈研究
◇ 日本、韩国汉学研究
主编简介
丛书主编黄俊杰,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院院长。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博士,曾任新加坡儒家伦理小组顾问,美国华盛顿大学、马里兰大学、Rutger大学等校客座教授、东吴大学东吴通识讲座教授(兼任2005)、台湾通识教育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现任台湾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台湾大学“东亚经典与文化”研究
计划总主持人、中央研究员中国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员。获得学术荣誉包括美国王安汉学研究奖(1988)、杰出人才讲座(1977~2002)、胡适纪念讲座(2005~2006)。著有《战后台湾的转型及其展望》(2007)、《德川日本〈论语〉诠释史论》(2006)、《孟子思想的现代诠释》(2002)、《孟子》(1993)、《孟学思想史论》(卷一)(1991)、(卷二)(1997)等。
进入21世纪以后,国际人文领域的研究出现亚洲兴起的新动向。而亚洲兴起最重要的是中国改革开放崛起所带动的。在这样的客观历史形势里,我们人文研究者如果能紧扣亚洲文化最重要的儒家经典,开出一套新的讲法,开发它的价值理念,我相信不仅可以在亚洲脉络里面看到中国文化的伟大,而且可以帮我们预备参与21世纪全球化时代文明对话的新视野。 ——黄俊杰
《儒学与东亚文明研究丛书》是黄教授从1998年至今一系列计划的结果。黄教授领导的团队是台湾战后以来,很少见的能够把文、史、哲学者放在同一个研究对象面前,然后在东亚文明的大框架下整合。这一整合是很难得的,这套丛书也反应了台湾文学、哲学、史学整合研究的新的一面。 ——甘怀真(台大历史系主任, 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博士)
从东亚的视野来看,日本汉学自然必不可少。我们透过冗长的译介过程,描摹日本儒学发展,从中国学者的角度去观看日本人如何研究儒学,去揣摩日本的儒学如何发展。 ——徐兴庆(台大日文系主任, 九州岛大学国史学研究所硕士、博士)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全国综合分社 订货电话:座机电话号码、座机电话号码、座机电话号码、座机电话号码、座机电话号码
订单传真:座机电话号码 座机电话号码 中国经典的诠释本身就是一个传统,应学一学古人,对好的经典文本切入进去诠释。《儒学与东亚文明研究丛书》囊括两岸学者对儒学经典的深入论述和研究,正是这一诠释的实践。同时黄俊杰先生,从整个东亚角度看待我们自己,涵括了韩国和日本的儒学研究,构建了全新的高远平台,眼光独到。 ——张汝伦(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
思想,如果不进行诠释和更新的话,这个思想就是遗体,不仅对社会没有意义,相反会成为一种拖累。传统之优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诠释。我们的思想的灵魂就是我们东亚文明的价值体系,要认识它、更新它。 ——盛邦和(上海财经大学历史系教授)
承继中国文化、东亚文化的自主性,或者说他们独一无二的价值,需要我们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儒学与东亚文明研究丛书》就提供了这样的实例。期待这套书对东亚文明研究有推动,对其他领域同仁们的研究也有激励和启发。
——童世骏(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作者
书名
定价
订数
黄俊杰
中日《四书》诠释传统初探
48
陈立胜
王阳明“万物一体”论——从“身-体”的立场看
29.8
陈玮芬
近代日本汉学的“关键词”研究:儒学及相关概念的嬗变
34.8
张崑将
德川日本“忠”“孝”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以兵学与阳明学为中心
34.8
张崑将
日本德川时代古学派之王道政治论:以伊藤仁斋、荻生徂徕为中心
29.8
日本汉学研究初探
陈明姿、叶国良
日本汉学研究续探:文学篇
24.8
张宝三、杨如宾
日本汉学研究续探:思想文化篇
29.8
张宝三
德川时代日本儒学史论集
29.8
郑仁在、黄俊杰
韩国江华阳明学研究论集
39.8
杨祖汉
从当代儒学观点看韩国儒学的重要论争
45
江文也
孔子的乐论
19.8
郑吉雄
易图象与易诠释
34.8
陈昭瑛
儒家美学与经典诠释
19.8
杨儒宾、祝平次
儒学的气论与功夫论
39.8
黄俊杰
东亚儒者的《四书》诠释
29.8
李明辉
四端与七情:关于道德感情的比较哲学探讨
49.8
中国经典诠释传统(一):通论篇
李明辉
中国经典诠释传统(二):儒学篇
29.8
杨儒宾
中国经典诠释传统(三):文学与道家经典篇
34.8
李明辉
儒家经典诠释方法
34.8
郑吉雄、张宝三
东亚传世汉籍文献译解方法初探
29.8
东亚儒学史的新视野
郑吉雄
东亚视域中的近世儒学文献与思想
34.8
高明士
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