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大豆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榆林市大豆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doc

榆林市大豆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 对榆林市大豆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总结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今后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以确保榆林市大豆产业稳步发展。   关键词 大豆产业;现状;问题;对策;陕西榆林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9-0330-02   陕西省榆林市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与黄土高原北部接壤地带,属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1],年平均气温7.9~11.3 ℃,≥10 ℃积温2 847~4 148 ℃,年日照时数2 593.5~2 914.2 h,年降雨量316~513 mm,无霜期134~169 d[2]。全市总土地面积43 578 km2,耕地总资源109.7万hm2,常用耕地面积56.6万hm2中有49.1万hm2为旱耕地,占86.7%,由此可见,发展旱作农业是提高榆林现代特色农业整体水平的根本[3]。大豆是榆林市旱作农业区农民种植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常年种植面积保持在5万hm2左右,商品率在70%以上,商品率居各类粮食作物之首。   1 榆林市大豆产业发展现状   榆林市有悠久的大豆种植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发展大豆生产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全市12个县区都有大豆种植,常年种植面积5万hm2左右,产量逾8万t。近年来,通过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单产水平得到快速提高,平均单产达到1 600 kg/hm2左右。2009年,神木县千亩黑豆(黑色肾形大豆)高产创建示范田平均单产达2 428.5 kg/hm2,其中7.07 hm2单产达2 973 kg/hm2,创全国黑豆最高单产纪录[4]。2012年,清涧县种植的百亩黑豆高产示范田,品种为晋延35号,平均单产达到4 839 kg/hm2,创百亩旱地黑豆全国高产纪录[5]。   2 榆林市大豆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下降   榆林种植大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来,种植面积长年保持在5万hm2左右,进入新世纪以来面积更是急剧下降,到2012年仅为45 862 hm2。从表1可以看出,2001―2003年大豆种植面积逐年下降。2005―2009年大豆产业回暖,面积达到6万hm2以上,但是从2010年开始,面积又开始下降,到2012年面积不足5万hm2,创历史最低。究其原因主要有2个方面:一是大豆种植利润不高,农户转而种植其他作物。在榆林市同等肥力土块,种植大豆一般收入为1.2万元/hm2左右,而种植玉米收入为1.5万元/hm2左右,谷子收入为2.25万元/hm2左右,马铃薯收入为1.8万元/hm2左右。明显的收入对比使得很多农户更愿意选择种植经济效益高的玉米和马铃薯。二是目前国产大豆市场需求萎缩,进口大豆数量庞大、价格低廉,这导致国内市场份额被大量蚕食,国产大豆难以抢占市场制高点。   2.2 品种多杂,主栽品种尚未形成   榆林市大豆大多为传统品种,少量为群众自发串换临近省区品种。从表2可以看出,市内常用大豆品种有近20个,品种多杂、用种结构混乱,多为农家品种,主栽品种尚未形成,不利于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2.3 栽培管理技术落后   农民在栽培管理中仍延用传统的种植方法,在生产中,一是种植密度低,一般种植密度为6万株/hm2,而在大豆发达省区,种植密度在9万株/hm2以上,低密度种植造成产量低,效益差。二是施肥不合理,只用少量有机肥作底肥,不施化学肥料,因营养不足,产量低而不稳。近年来,随着“卫生田”的出现,多数农户只施氮肥,极少施用磷肥和钾肥,形成“重氮、轻磷、无钾”的施肥习惯,大豆产量仍然较低。三是栽培技术落后,生产过程中采用广种薄收的传统栽培技术,不深耕、不用地膜、不防病虫害,导致产量越来越低。   2.4 加工水平低   目前榆林市大豆多以原粮出售和牲畜饲料为主,加工产品主要有子洲“三丰油脂”、绥德“兰花花豆芡芡”、榆林“水点豆腐”等品牌,但规模都比较小,深加工产品少,且包装雷同,创意单调,缺乏宣传,消费者认同度不高,没有真正打开消费市场,更没有创出名牌产品。   3 榆林市大豆产业发展思路   3.1 目标任务   到2020年,榆林市大豆产业发展要在做好名优地方品种提纯复壮和优良新品种引育推广的同时,重点建设6万hm2优质商品大豆生产基地,平均单产达到2 t/hm2以上,总产优质大豆13.5万t。在现有基础上,重点改造扶持发展大豆精深加工龙头企业3~5家,并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使商品转化率达到70%。   3.2 主要做法   一是重点推广晋豆系列和晋遗系列新品种,优选出适合不同立地条件、气候条件的高蛋白、高油脂品种。做好后续品种储备,力争5年内普及推广高蛋白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