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沿淮地区冬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doc
沿淮地区冬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摘要 介绍了沿淮地区冬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总结了赤霉病的防治措施,并分析了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以期为沿淮地区冬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冬小麦赤霉病;发生;防治;沿淮地区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9-0146-02
Occurrence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Winter Wheat Scab Along the Huaihe River
ZHOU Xiang-hong
(Longtanhu Improved Variety Demonstration and Breeding Farm of Wuhe County in Anhui Province,Wuhe Anhui 233300)
Abstract Occurrence of winter wheat scab along the Huaihe River was introduced,control measures of wheat scab were summarized.Control efficiency of wheat scab were analyzed,so a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occurrence of winter wheat scab along the Huaihe River.
Key words winter wheat scab;occurrence;prevention and control;along the Huaihe River
赤霉病是冬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过去主要发生在多雨和气候湿润的长江中下游冬小麦区。近年来由于沿淮冬小麦栽培面积不断扩大,赤霉病的发生有加重趋势。为此,笔者针对其发生的症状与条件,总结了其防治措施,现介绍如下。
1 发生特点
1.1 症状
1.1.1 穗腐。在小麦开花或开花后发生。发生初期在颖壳上呈现淡褐色水浸状病斑,以后整个小穗变黄褐色,当雨水多、田间潮湿时,在小穗基部或颖片合缝处长出1层粉红色的霉状物(分生孢子),空气干燥时病部和病部以上枯死,形成白穗,不产生霉层,后期病部可产生黑色颗粒(即子囊壳)。受害轻的麦穗仅1个或几个小穗发病,受害重的则全穗发病。受害严重的麦粒皱缩,形成空秕粒,表面有白色或粉红色霉。
1.1.2 苗枯。幼苗出土前受害,根鞘及芽鞘变褐腐烂,挖出后种子上可见到粉红色菌体。幼苗出土后发病,芽鞘和初生根变褐,受害轻的生长衰弱,受害重的枯死。
1.1.3 基腐。自幼苗至成熟均可发生。发病初期,茎基部变褐变软,最后植株枯萎死亡。拔起病株时,自茎基腐烂处折断,断口出呈现出褐色粘性腐烂组织[1-2]。
1.2 病源
小麦赤霉病菌属子囊纲,肉座目。无性世代属半知菌类。侵染循环:病菌主要以菌丝在病残体上越冬,来年产生子囊壳及子囊孢子,成为穗腐初侵染的主要来源,其中以稻桩、玉米根、麦壳最为重要。病田中收获的稻草混入粪肥施入田里,也能产生大量的子囊孢子,成为初侵染的来源之一。病菌也可以菌丝潜伏在种子内越冬,是引起苗枯和基腐的主要菌源。苗枯和基腐上生成的分生孢子重复侵染,传到麦穗上也可造成穗腐,但一般大田中苗枯和基腐发生很少,因此,其不是引起穗腐的主要菌源。
子囊壳和子囊孢子的形成最适宜的温度为24~25 ℃,最低为9~10 ℃,最高为32 ℃,在适宜的条件下2~3 d即可形成子囊壳,5~10 d即可,形成子囊孢子。一般在冬小麦抽穗前后,子囊孢子逐渐成熟飞散,借风雨进行传播,落到正在开花的麦穗上后,先在颖壳内残留的花药上腐生,然后蔓延2 d后出现症状,5~7 d后穗腐明显,并产生大量的粉红色分生孢子群,分生孢子再次重复侵染,使病害逐渐扩展蔓延。
1.3 发生条件
病菌发生最适宜的温度为24~28 ℃,最适宜的相对湿度为80%~100%。在25 ℃下维持饱和湿度3 d,一个病穗上就能生产1 400万个以上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在高湿条件下,25~26 ℃时,经3 h即可全发芽。15 ℃时则需要6 h。在25 ℃适温和连续36 h以上饱和湿度下,病害的潜育期只有2 d。在小麦抽穗至乳熟阶段,如果阴雨连绵,潮湿多雾,天气闷热,病害很快即可流行起来。麦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都有利于赤霉病发生。
近年来小麦赤霉病每年都有发生。发生时会使小麦大面积减产,单位面积会减产30%~50%,严重时甚至会达到80%。因此,冬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势在必行,又由于赤霉病的发生特点,赤霉病的防治主要在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