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按摩治疗脾胃穴位图.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按摩治疗脾胃穴位图

健康是革命的本钱! 补脾健胃法: 补脾经:用拇指罗纹面在小儿拇指末节作旋推法。 穴位详解:脾经在小儿拇指末节罗纹面。 功用:补脾经能健脾胃、补气血。 主治:体质虚弱、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 应用:补脾经能健脾胃、补气血,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症。 注意事项:小儿脾胃多薄弱,不宜攻伐太甚。在一般情况下,脾经穴多用补法,体壮邪实者方能用清法 中脘 揉中脘:用食指或中指指端在中脘穴上做顺时针的环形揉动。 穴位详解: 简便定位:先找到剑突,剑突位于两肋缘中点,从剑突到肚脐为8寸,取其中点就是中脘穴(肚脐上4寸)。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和中。 主治:腹泻、腹痛、厌食、呕吐、腹胀、嗳气、疳积等。 应用:揉中脘能健脾和胃,消食和中。临床常用于泄泻、呕吐、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症。多与按压足三里、推脾经等合用。 解说 揉脐:用掌跟或中指指端着力,在宝宝的肚脐上轻轻揉动;也可以用掌跟放在脐上做环形揉动。 穴位详解:肚脐,又称“神阙” 功用: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主治:腹泻、腹痛、疳积、便秘、呕吐、蛔虫性肠梗阻等。 应用:揉脐能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多用于腹泻、便秘、腹痛、疳积等症。临床上揉脐、摩腹、推上七节骨、揉龟尾常配合应用,简称“龟尾七节,摩腹揉脐”,治疗腹泻效果较好。 穴名释义:“神”,指神气;“阙”,指门楼,牌楼。神阙是指神气通行的门户。 解说: 揉丹田:用手掌大鱼际(手掌外侧肌肉隆起的部分)或掌跟放在宝宝的丹田穴上,做环形揉动。 穴位详解:丹田穴在肚脐下2-3寸。 功用:培肾固本、温补下元、分清别浊。 主治:腹痛、遗尿、疝气、尿频、癃 (lóng)闭、水泻、脱肛等。 应用:1)揉丹田能培肾固本、温补下元、分清别浊,多用于小儿先天不足,寒凝少腹及腹痛、疝气、遗尿、脱肛等症。常与补肾经、推三关、揉外劳等合用。2)揉丹田对尿潴留有一定效果,临床上常与推箕 (jī)门、清小肠等合用。 注意事项:揉丹田用于功能性尿潴留以及腹泻的水样便时,操作时间要相对长一些,可以提高疗效。 摩腹:用手掌掌面或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在宝宝的腹部做顺时针(或逆时针)环形摩动。 功用:健脾和胃、理气消食。 主治:腹泻、腹痛、厌食、呕吐、腹胀、疳积、便秘等。 应用:摩腹能健脾和胃、理气消食。对于小儿腹泻、呕吐、恶心、便秘、腹胀、厌食等消化功能紊乱效果较好,常与捏脊、按压足三里合用,作为小儿保健手法。 注意事项:摩腹的方向与补泻有一定的关系,一般顺时针方向为泻法多,而逆时针方向则多为补法。 捏法:是用拇指、食指、中指三指轻轻捏拿肌肤,作用于背部正中,又叫“捏脊”。从“长强穴”到“大椎穴”成一直线;操作时应由下向上捏拿。(“长强”穴在人体尾骨最下端;“大椎”穴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棘突间正中处。当宝宝活动头部时,我们可以摸到活动的第7颈椎,下面是第1胸椎棘突,在第7颈椎和第1胸椎之间就是“大椎”。) 捏脊时用食指屈曲,用食指中节的桡侧缘顶住皮肤,拇指前按,两指用力提拿肌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推行。或用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食、中两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肌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推行。 在捏脊时每捏3~5遍后,在第4或第6遍时,每捏3次,将肌肤捏住向上提拉一次,称“捏三提一”,也可以“捏五提一”。 捏脊时捏拿肌肤不宜过多,但也不宜过少。过多则不易向前推动;过少则皮肤较痛且容易滑脱。捏拿时不要拧转肌 解说 脾腧穴位于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先找到宝宝的肩胛 (ji)骨下角,两个肩胛骨下角的连线通过第7胸椎棘突(也就是两个肩胛骨下角的连线与胸椎的交点处)。它下面的突起依次是第8、第9、第10、第11胸椎棘突,其下方的凹陷处就是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就是“脾腧”穴。 按揉脾腧:将双手拇指指端放在脾俞穴处轻轻地环形揉动。 穴位详解 功用:健脾和胃、助运化、利水湿。 主治:黄疸、水肿、慢惊风、四肢乏力。 应用:按揉脾俞能健脾胃、助运化、祛水湿。常治疗脾胃虚弱,乳食内伤,消化不良等症,多与推脾经、按揉足三里等合用。 注意事项:用揉法时用力的大小与补泻有一定的关系。 穴名释义:“脾”,指脾脏,“俞”指脏气转输之处。本穴为脾脏气血转输之处,所以称为“脾俞”。? 胃腧shù)穴位于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先找到宝宝的肩胛骨下角,两个肩胛骨下角的连线通过第7胸椎棘突(也就是两个肩胛骨下角的连线与胸椎的交点处)。它下面的突起依次是第8、第9、第10、第11、第12胸椎棘突,其下方的凹陷处就是“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就是“胃腧”穴。(注:“胃腧”穴是对称穴位) 揉胃腧:两手拇指分别按放在背部的胃腧穴处,用指腹和缓、轻柔的揉动。 解说 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

文档评论(0)

80019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