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神的流亡 形上的困惑
精神的流亡 形上的困惑
加入書籤: mayhsieh - Culture | 2005-08-27 15:51:37
鼓勵此網誌:0 推薦這個部落格: 2
無論基於命運的作弄抑或時局的顛沛,出於作者主動意願的出走或是被動的驅離放逐,「流亡」此一命題自古迄今在文學中不曾間斷或缺。宋國誠流亡一直是牽動西方文學發展的精神動力,流亡文學也一直縈繞著西方文學發展的軌跡。自荷馬流浪於希臘諸邦孤獨地吟唱特洛伊戰爭史詩以來,但丁的《神曲》完成於被教皇判處終身流放的義大利佛羅倫斯,伏爾泰和洛克的經典巨著,皆創作於飄移不定的潦倒生涯中。到了二十世紀,移民遷徙和跨國流動成為全球社會的普遍現象,其中「猶太流亡作家」是這一時代精神苦索和飄泊心靈的主要代表。近年來隨著「大屠殺研究」(Holocaust Studies)的解禁和風行,大量的「集中營回憶錄」(memoir of ghettos and camps)被發現和出版,學術界冠以「求生的現象學」(phenomenology of surviving),來表述二十世紀流亡文學最極端的形式。而後,以「何處是兒家」為特徵的第三世界作家開始浮現,使「跨國流亡書寫」成為後殖民文學的意識主流。出身巴勒斯坦的後殖民理論家薩依德以「形上的流亡」來形容二戰期間逃往美國的德國哲學家阿多諾(T. Adorno)一生曲高和寡的心志,他還以「隱喻的流亡」來稱頌猶太作家奧爾巴哈(Eric Auerbach)。這位流落土耳其街頭的日耳曼貴族作家,他那部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文學批評巨著《論模擬》 Mimesis)一書,完成於納粹時期逃難於伊斯坦堡階段,創作於與自己文化母國失聯斷線之下。薩依德認為奧爾巴哈始終信守「堅毅的無家性」(willedhomelessness)這一美學信條,認為這是「一個人希望獲得世界之愛的美麗道路」。流亡使一個知識分子處於文化交雜的困境之中,這種困境表現為與祖國政治和家鄉傳統的斷裂,異國文化的扞格以及作者自身的疏離感。然而,正是這種困境,一種沒有傳統與權威可以倚靠的狀態,使創作本身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收穫。為了強調離鄉背井的好處,薩依德甚至引用十二世紀一位日耳曼高僧的話:「一個人若覺得家鄉是甜美的,那麼他只是纖弱的雛兒,若認為每一吋土地都是其故土,那麼他已經是個強者,但若將整個世界視為異域之地,則他已是一個完人。」流亡──文化臍帶的斷血然而,這條「獲得世界之愛的美麗道路」從來就不是一種賞心的獵美,而是苦澀的歷險。出身捷克波西米亞,因出版小說《懦夫》(The Cowards)遭解聘而流亡加拿大的史克沃萊茨基(Josef Skvorecky)說過,一個作家如果離開他的國家,不管基於什麼原因,作為一個藝術家,最終作為一個個人,他將毀滅!流亡絕不只是地理的遷移或家鄉的遠離,而是文化臍帶的斷血,身分記憶的殘缺。對於後殖民文學家而言,個人的飄泊與民族的苦難是相互呼應、彼此糾纏的。如果要問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所影喻的「輕」是什麼?那是一種民族地基坍塌下的飄搖、文化家園失陷後的無靠、精神失重下的困惑。正如身體和影子的關係,也像是舞者和舞蹈的關係,作家與民族實際上是一種「隱喻關係」,更是一種象徵的聯結,民族的出路是個人精神思維形式的範型和框架,民族的史實是透過個人的精神素質來表現,而個人內在的蒼涼與孤獨,也只有在民族的集體遭遇中獲得理解。在某種意義上,流亡文學是繼現代主義之後一場嚴酷的精神實驗形式,它涉及對世界的重新認知和集體經驗的重塑。後殖民作家強烈的自覺意識、深重的孤寂感和多變的語言敘事策略,正是表現在文化尋根的焦慮、認同確認的苦思、差異的尊重與承認,它進一步上升為一種精神的揭疤、流離的淒涼和形上的困惑。對後殖民作家來說,特別是試圖從歷史失憶、殖民創傷、文化失音、母語失聲的逆境中尋求民族復甦的作家而言,其所建立的「文本世界」往往不是一個經驗的事實世界,而是一個隱喻的、重建的「意義世界」,因而也是一個缺乏歷史傳遞、文化繼承和不可言說的世界。隱喻(metaphor)就其希臘字源來說,是指一種「運界」(bearing across),意指載貨越界和人畜的遷移,它既包括地理的轉換,也包含將理念轉化為詩性的想像。在美籍華裔作家譚恩美的《喜福會》中,那個操用著「破碎英語」的第一代移民母親,掙扎在文化混雜的困惑和文化代溝的裂縫中;英籍日裔作家石黑一雄的《群山淡景》,倚靠的是記憶的拼湊、書頁的空白,試圖重新組裝一個早已「失魂」的大和精神,模擬一種民族的迷誤和歷史的創傷,《長日將盡》裡的那個敬業的英國男管家,不過是記憶拼貼後日本「過氣武士」的轉喻式縮影。美籍墨裔女詩人羅娜.塞萬提斯(Lorna Dee Cervantes)在〈流亡之航〉(Refugee Ship)一詩中描寫失去母語的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