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自由基聚合不可控原因: 可控聚合的特征 RAFT聚合优点: RAFT的最大优点是适用的单体范围广。除了常见单体外,丙烯酸、对乙烯基苯磺酸钠、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甲基丙烯酸胺基乙酯等质子性单体或酸、碱性单体均可顺利聚合,十分有利于含特殊官能团烯类单体的聚合反应。 不需要使用昂贵的试剂 (如TEMPO) 。 不会导致杂质或残存试剂(如ATRP中过渡金属离子、联吡啶等) 难以从聚合产物中除去。 RAFT 方法合成PMMA-b-PS 嵌段共聚物 不同AIBN浓度下MMA的RAFT聚合行为 聚合产物的M n 随单体转化率的变化关系 不同CDB浓度下分子量与转化率关系 嵌段共聚物过程中不同时间取样的GPC 曲线 2.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dendrimer -star PNIPAAM using dithiobenzoate - terminated PPI dendrimer via RAFT polymerization 不同聚合时间下聚合物GPC曲线 转化率-时间 分子量(分布)-转化率 星星聚合物的红外表征 星星聚合物的核磁表征 星星聚合物的溶液性质 3. The polystyrene-block-poly(4-vinylpyridine) prepared by a RAFT method in dispersion polymerization of MMA 其他相关文献: 三种活性聚合的比较: * * 1. 自由基聚合中,活性中心之间的双基终止难以避免。 2. 绝大多数自由基引发剂分解速率太低,而链增长速率有大大超过引发速率,导致在整个聚合过程中,每一个链自由基的“反应微环境”完全不同,最终的分子量相差巨大(分子量分布宽)。 热力学:吸热反应 活化能高 (105-150KJ/mol) 动力学:反应速率小 (分解速率常数10-4-10-6 s-1) 热力学:放热反应(55-95KJ/mol ) 活化能低 (20-34KJ/mol) 动力学:反应速率极高 (增长速率常数102-104 L/mol?s ) 1. 聚合物的分子量随着单体转化率的增加而线性增加。 2.一种单体聚合完成以后,加入另一种单体时,可以继续反应并可制得嵌段聚合物(活性)。 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 (reversible addition–fragmentation chain transfer polymerization) 1998 年澳大利亚的Rizzardo 、Thang 等提出RAFT 聚合方法. Macromolecules ,1998 ,31(16) :5559- 5562. RAFT不失为合成结构明确并具有预定分子量的嵌段共聚物的好方法。 在RAFT 中反应中,通常加入双硫酯衍生物作为转移试剂,聚合中它与增长链自由基形成休眠的中间体,限制了增长链自由基之间的不可逆双基终止副反应,使聚合反应得以有效控制 。 这种休眠的中间体可自身裂解,从对应的硫原子上再释放出新的活性自由基,结合单体形成增长链,加成或断裂的速率要比链增长的速率快得多,双硫酯衍生物在活性自由基与休眠自由基之间迅速转移,使分子量分布降低,从而使聚合体现“活性”可控特征。 RAFT聚合中所使用的转移引发剂: 三硫代碳酸酯[R S C( = S) S Rp] 以及二硫代甲酸酯[RS C( = S) S Rp] RAFT聚合缺点: 例如双硫酯衍生物可能会使聚合物的毒性增加。 可能使聚合物带有一定的颜色和气味;它们的去除或转换也比较困难; RAFT商品试剂难以直接得到等,需经过合成可得。 和NMP 一样,需要引发剂,引发自由基也容易引起链终止。 1. 基于RAFT 过程的MMA 可控自由基聚合 及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潘景云, 何军坡, 姜洪进, 刘 洋, 杨玉良 二硫代苯甲酸枯酯(结构见Schem e 2) 调控MMA 自由基聚合动力学进行了研究, 并制备了带有旋标记的PMMA –b-PS 二嵌段共聚物, 该模型聚合物可用来研究嵌段共聚物溶液性质及微相分离行为. (CDB ) 杨玉良院士,男, 1952 年生于浙江海盐。 1977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 1984 年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 1986 年至 1988 年在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做博士后。高分子科学家, 2003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化学学报》副主编、《 中国科学 》、《 科学通报》编委,复旦大学物理系、中山大学和同济大学兼职教授。曾任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系主任,现任复旦大学副校长,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府高级顾问 。担任国家“攀登计划”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