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仁知(智)观”探微.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语》“仁知(智)观”探微.doc

《论语》“仁知(智)观”探微   摘 要 《论语》仁知(智)观,即《论语》中关于“仁”与“知(智)”的思想,主要内容包括:“仁”的内涵,“知(智)”的内涵及它们间的关系。在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仁知(智)观”中,“仁”的本质是“爱人”,是成就其他德性的基础,也是外在礼乐规范的源泉。“知(智)”既是意识对对象的把握,也是知识、智慧之意。“仁”与“知(智)”是统一的,“仁”统帅“知(智)”,“知(智)”促进“仁”往更高的境界提升。   关键词 《论语》 仁知(智)观 道德信念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5.080   Abstract Analects of Confucius concept, that i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on benevolence and knowledge (wisdom), the main contents include: benevolence connotation, knowledge (wisdom)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n Confucius benevolence as the core benevolence (chi) concept, the nature of benevolence is love , is achievement other virtue based, and that of external ritual standard source. Knowledge (Intelligence) is not only the grasp of the object, but also the meaning of knowledge and wisdom. Benevolence and knowledge (wisdom) is a unified, benevolence commander know (wisdom), know (wisdom) to promote benevolence to a higher level of improvement.   Key word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concept of Benevolence and Knowledge (Wisdom); moral belief   《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兼记孔门某些弟子言行的儒家第一部经典典籍。《论语》全书共二十篇,一万五千多字,是孔子思想学说的集中反映。虽然《论语》仁知(智)观没有西方哲学形式上的体系,但它有着实质上的思想体系。   1 《论语》释“仁”   在孔子以前“仁”字的涵义是狭窄的,还没成为做人的准则。孔子给予“仁”更丰富的内涵,涵义扩大,并创立以“仁”为价值核心的思想体系。这是孔子以前亘古未有的观念,是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巨大贡献。《论语》中“仁”的涵义非常宽泛,其中“爱人”(《论语?颜渊》)是其最本质涵义,也是其根本内容。“爱人”指人对同类的关心、同情与尊重,是人真实的心理道德情感。它发端于家庭内部、符合天性的亲情之爱――“爱亲”,这是仁爱精神和一切社会伦理道德的情感基础,“仁”在这一情感基础上由内及外,由近及远地推广,把“爱人”推及到“仁民”。这是人性中善良的自然流露,是人性中发自内心的善念。   1.1 “仁”之本――爱亲   “爱亲”是仁爱精神和一切社会伦理道德的情感基础。其基本内容有四:一对异性的爱;二对子女的爱;三对兄长的爱,即“悌”;四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爱,即“孝”。其中“孝悌”是《论语》突出强调的重要品质,“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正所谓“根本既立,则其道自生”,①《论语》中将“孝悌”这一血缘之爱、自然之情视为仁之根基,善之起源。冯友兰认为,孝悌是人的“性情的真的流露”,“这种真性情、真情实感……是自然的礼物。”②   《论语》中对“孝”的表述较多,主要有四方面。一是父引子继。“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即父亲在世时看他的志向,父亲去世后看他的行为,能在长时间里不改变父亲的行事处事之道,这样就可称得上是孝子。“道”指正确的、合理的“道”,这样的孝利于人类社会代代相传,符合人情世故。二是子不令忧。来自《论语》孟武伯问“孝”,孔子对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即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应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不让其为自己担忧。三是不违礼节。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