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人物志》先生、张老师简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研究分会历届主任委员及秘书长 1、任应秋(1981年任主任委员) 任应秋,字鸿宾,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1914年8月5日生于四川省江津县。4岁即就读私塾,及长,入江津县国医专修馆攻读经学其间曾求学于经学大师廖季平在治经学、训诂学、考据、目录等方面打下扎实基础,为以后研究中医学奠定了根底。17岁时,任应秋毕业于江津县国医专修馆,开始医学生涯1936年,任应秋在上海中国医学院读书期间,见到当时上海地区名医丁仲英、谢利恒、曹颖甫、陆渊雷、陈无咎诸前辈,学业大进。翌年,抗日战争开始,任应秋不得不返回四川家园,自设诊所,行医治病。并凭借其文史知识,执教中学。40年代,任应秋任《华西医药杂志》主编,不断发表学术论文,并于1944年完成了第一部医学著作《仲景脉法学案》次年,《任氏传染病学》问世,1947年,《中医各科精华》(第一集)出版,渐为医界所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0年被任命为江津县医务工作者协会副主任,并当选为江津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2年,又应聘出任重庆市中医进修学校教务主任和市中医学会秘书长,并被选为重庆市人大代表;1957年被调至北京中医学院任教。于1984年11月17日在北京逝世。任应秋从事中医工作50余年,执教30余年,已刊行于世的专著37种,约1300万言1957年他发表了《怎样正确对待祖国医学遗产》一文,1958年又在《中医杂志》第三期发表了《从头学起全面继承,打下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坚固基础》一文,提出在全国中医界应认真学习中医政策,广泛开展继承工作,强调要认真学好几部经典著作,真正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从1954年以后至1966年这12年里,他先后著成《伤寒论语译》、《金匮要略语译》、《阴阳五行》、《五运六气》、《中医各家学说讲义》等书,为中医学的普及与提高做了大量工作。 1976年后,任应秋夜以继日,奋力著书立说,又先后完成了《内经十讲》、《中医基础理论六讲》,《中医各家学说》、《运气学说》、《内经研究论丛》等著作百余万言,校点了金代张元素的绝版书《医学启源》。这些著述,均是其晚年深入探讨中医学理论体系,并加以发扬光大的代表作。创立各家学说新学科次主持了《中医各家学说》教材任应秋一贯倡导学习中医古典著作,打好中医基本功。从1961年至1964年,他连续在《中医杂志》及其他医学刊物上发表古典医著学习辅导的文章10余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医典籍《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以及有关温病、方剂、脉法、针灸方面的知识及其学习方法,读者多受教益。这些内容后经重辑,更名为《学习中医典籍七讲》收入《任应秋论医集》中。《内经十讲》是其数十年研究《内经》的心血结晶,已成为现代研究《内经》的主要参考资料之一。任应秋精通经史,有扎实的文史哲诸方面的基本功他强调指出,要想学好中医必须突破古代语言文字关,他说:“文以载道,各种道,包括医道在内,总是要通过文字来表达的。文以治医,医以文传,中医就存在于浩瀚的中医典籍之中”。早在1962年,任应秋与当代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李重人、于道济、陈慎吾共同上书卫生部,提出“对修定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其中之一就强调中医学院的学生必须突破文字关,建议加强医古文教学。这一建议,对中医教育和中医学的继承、发展具有特殊意义与深远影响。尔后,他亲任医古文教研室主任,使北京中医学院的医古文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为了推动全国中医院校医古文教学研究的开展,在其不断关怀和倡导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医古文研究会于1981年6月正式成立,任应秋被推举为研究会会长,从而开创了医古文教学、科研工作的新局面。继承发扬中医学的重要问题是大量中医古籍文献亟待整理。任应秋以其远见卓识,敏锐地意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1975年5月他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医文献亟待整理》一文,指出中医药文献书籍超过万种,这些丰富的文献资料是中医药学伟大宝库的重要内容,应当努力发掘整理、提高,但具有整理古籍能力的老专家相继谢世,所剩无几,尤其是既具有中医知识又精通训诂学知识的专家目前殆成空白。“卫生领导当局若不重视,迫不及待地把这一工作抓起来,估计10年以后要对中医工作进行整理,那时的难度将是不堪设想的”。他还开诚布公地进言:“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时间至可贵,一失不可再”。建议立即成立中医文献整理出版委员会筹建中医出版机构,制定明确的近期和远期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他本人更是身体力行,早在1964年,就从事中医古籍的整理校勘工作。首先校勘了金元名医张元素《医学启源》,1979年又以元版本进行了补校,使这部长期以来鲜为人见的名著刊行于世。1982年主编了大型工具书《内经章句索引》,继而又主持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的校刊,以及主编全国合作的《中医名著精华》, 大型类书

文档评论(0)

pao0969363mou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