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三节_渤中28-1
第十三节 海洋渤中28-1潜山油藏
渤中28-1油田位于渤海南部海域,东经119°36′~119°39′,北纬38°17′~38°20′。油田距塘沽190km,距海岸线最近距离65km,水深22~25m、气温-16~40℃。1980年12月中日石油开发株式会社与渤海石油公司合作勘探开发渤南及渤西地区,首钻BZ28-1-1井发现了渤中28-1油田。
该油田为渤南凸起上的一个断块型古潜山构造。主要储集层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集空间为裂缝和基质孔隙型,含油面积11.3km2,基本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139×104t,气顶气地质储量24.59×108m3,凝析油地质储量47.6×104t。
一、 构造特征
渤中28-1构造为前第三系潜山,潜山由前寒武系花岗岩及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组成,其上覆盖新生界地层。西侧和南侧的两条大断层控制该构造的发育和形态。潜山内部有11条主要断层,分为两组,一组近东西排列,另一组近南北向展布。两组断层交织切割。
油田可划分为5个含油断块,即北上块、北下块、东南块、西南块和卫星块,地层均为北东倾向的单斜地层,倾角20~30°。
二、储层特征
渤中28-1潜山油田纵向上分为上、下两个油组。上油组包括中奥陶系下马家沟组,下奥陶系亮甲山组、冶里组,上寒武系凤山组和长山组,岩性为不等粒白云岩、中-细晶白云岩;下油组由下寒武系毛庄组、馒头组和府君山组组成,岩性为粉晶、细晶白云岩。上油组具有含油气层位多,厚度大,分布广的特点。储集空间以裂缝为主,裂缝类型为构造缝和溶蚀缝。岩心分析平均孔隙度2.24%,渗透率1.8mD。下油组含油层位少,厚度小,分布也局限。储集空间以溶蚀孔和晶间孔为主, 平均孔隙度4.46%,渗透率29.8mD。
三、油藏特征
(一)、 流体性质
地面原油以密度低、粘度低和含硫量低为特征。其中,密度为0.779~0.838g/cm3,粘度为0.86~4.27 mPa·s,含硫量0.01%~0.17%,凝固点-10~30℃,含蜡量15%~18%。
原始溶解气油比199~259m3/m3,体积系数在1.702~1.736之间。地层原油密度为0.6099~0.6334g/cm3,地层原油粘度0.224~0.349 mPa·s,饱和压力30.27~31.21MPa。
天然气相对密度0.65,甲烷含量81%~88%,重烃含量10%左右,属凝析气范围。
地层水总矿化度7911~62630mg/l,水型为重碳酸钠型。
(二)、油藏类型
渤中28-1油田上油组为具有气顶和底水的块状油藏。下油组为具边水的层状油藏。西南块沙河街组是一个受构造和岩性控制,具边水、气顶的层状挥发性油气藏。油田的天然驱动方式为弹性溶解气驱加部分气顶驱及水驱,油田属凝析气顶的弱挥发性油藏。
四、油藏开发模式
(一)、开采简况
渤中28-1油田于1989年5月底投产,依靠天然能量衰竭开采。由于生产气油比和含水率上升快,产量递减快,产出的天然气大部分被放空烧掉(每天约60×104m3),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使开发经济效益变差,于1994年10月初关闭停产。
油田划分为三个开发单元,即北上块(上油组2井块)、北下块(下油组1井块)和东南块(上油组7、8井块)。北上块和东南块均为带气顶和边底水的块状油气藏,北下块为可能具原生气顶的层状边水油藏。
油田共有生产井10口,投产7口,其中N6H水平井为1992年补钻生产井。油田初期投产6口井,每个单元2口井,均以自喷方式生产。
1.块状油气藏垂向裂缝发育,气窜水锥严重,油井产能下降
油田投产初期,上油组北块2口生产井产能较高,N2井255m3/d,N4井365m3/d ,采液强度分别为13m3/d.m和53m3/d.m。N4井发生气窜,气油比高达1000m3/m3,投产不足3个月即被迫关井。N2井同样受垂直裂缝影响,气窜、水锥相继发生,投产仅半年,含水即达30.0%,气油比上升到1000m3/m3。投产一年半,含水上升为50.0%,气油比达2215m3/m3,产量由初期最高时的262m3/d 下降为80m3/d ,至封井前,该井含水已达80.0%,生产气油比在5000m3/m3以上。
为改善开发效果,1992年初投产水平井1口(N6H),初期日产水平115m3 。由于油藏压力已处于饱和压力以下,加上水平井射孔段储层物性差,裂缝不发育,渗透率很低(有效渗透率仅0.5~1.5mD),生产压差高达13.0MPa,造成气窜,生产气油比迅速上升,产量大幅度下降,投产不到一年,气油比即达3160m3/m3,含水率10.0%,产油量由115m3/d降为60m3/d。至封井前,生产气油比大于5000m3/m3,含水率14.0%,日产水平50m3 。
东南块上油组投产(7井、8D井)初期即控制压差生产,生产压差0.05~0.9MPa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