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误会是怎样产生的.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2课误会是怎样产生的

第2课 误会 一、教学目标:1、误会产生的原因。2、怎样正确处理误会(误会别人和被别人误会)。 二:教学过程: 1、导入过程:故事导入(误会) 早年在美国阿拉斯加有一对年轻人,他的太太因难产而死,留下一孩子。因没有人帮忙看孩子,就训练一只狗,那狗聪明听话,能照顾小孩,咬着奶瓶喂给孩子喝,抚养孩子。 有一天,主人出门去了,叫它照顾孩子。他到了别的乡村,因遇大雪,第二天才赶回家。狗闻声立即出来迎接主人。他把房门打开一看,到处是血,抬头一望,床上也是血,孩子不见了,狗在身边,满口也是血,主人发现这种情形,以为狗性发作,把孩子吃掉了,大怒之下,拿起刀来向着狗头猛劈,把狗杀死了。之后,他忽然听到孩子的声音,又见孩子从床下爬了出来,他抱起孩子,发现孩子虽然身上有血,但丝毫没有受伤。 他很奇怪,不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再看看狗身上,腿上的肉都没有了,不远处墙角处有一只死狼,口里还咬着狗的肉。 (导语)故事讲到这里相信大家能够猜得到真像是怎样的,我们也可以想象得到这个男青年是非常懊悔,即使他的孩子在这次灾难中幸存了下来,但是那只聪明伶俐、救过孩子命的狗却由于他的误会、由于他的一时冲动,被他杀死了。 现实生活中,人和人之间也经常发生误会,轻则影响两人之间的关系,造成隔阂、矛盾,重则由于误会而导致杀伤人命的现象也是有的。 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块来探讨一下有关误会的话题,希望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体会(屏示目标) 2、真情实感 a、屏示幻灯片,出示如下内容: 我曾经…… 1、误会经历 2、误会感受 3、误会原因 4、误会后采取的行动?行动有效吗?原因? b、小组内交流 c、班内交流,老师针对学生具体情况提问、引导,主要使同学们明确误会产生后对人的不良影响,初步认识误会产生的原因和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3、心理学解释:误会产生的原因 通过出示小笑话的形式,让学生非常形象的理解“误会产生的原因”(教师简单解释) a、卖瓜小贩:“快来吃西瓜,不甜不要钱!”。饥渴的路人:“哇!太好了。老板,来个不甜的。” 个人趋利性,这是产生误会的根源。 b、赫鲁晓夫参观农场,记者照了一张他在猪圈和猪一起的照片。次日见报,旁边有附言:左起第三位为赫鲁晓夫同志。 思维稳定性,这是产生误会的内在机制。 c、某男入厕便秘,忽见一人飞奔而入,顷刻风雨交加。“哥们儿,真羡慕你呀,那么快。”“羡慕啥,没脱裤子呢” 信息的不对称性,这是产生误会的外在条件。 d、某人请客…… 认识多样性,这是产生误会的客观原因。 4、如何正确处理误会 【承转】刚才我们从心理学层面了解了误会产生的原因,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原因思考一下,当误会发生时,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小组讨论2分钟) a、教师点名同学发言,在每个同学的发言后,教师简单总结重复 b、屏示如下内容,做最终总结 1、误会当时一定要冷静 2、了解事情全貌后再反应 3、勇于向对方道歉(书信、邮件、第三人) 4、一定要向对方解释 5、宽容大度,多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 5、总结:分享文章《回声》 一同学读文章,其余同学认真倾听,最后老师总结发言。 回声 山高高的,抬头望不到顶,山中一条小路弯弯曲曲,两边都是挺拔的大树,一人张开双臂围不过来。看那树干上的纹路,每棵树的年龄都比我大。那年我28岁,遇到了在当时以为忍受不了的痛苦,独自一人躲避城市的喧哗,向深山丛林中走去。我奋力爬上一个山峰,以为到了山顶,可是站在峰顶看到的是前方更高的山峰。又爬了一峰,仍然不是山顶。我累得站在峰顶上,大口喘气。回过身往下一望,只见山峦起伏,树木环绕,远处耸立的楼房像山脚下的片片稻田,匍匐在我的脚下。这么一望,心中的怨气消去了许多。 我用手在嘴边围成了一个喇叭状,放开喉咙,大声喊道:“我——恨——你!”顿时觉得心里好受了些。我刚停下,耳边接着又传来一串喊声:“我——恨——你!我——恨——你!”声音比我的更响亮,更旷远。我吓了一跳,看看四周一个人也没有,这才明白过来,是我的回声。小时候和小伙伴们上山玩常这样喊,我们互相叫着名字等着听回声。那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此时我一个人对着高山大喊,把心中的痛一古脑儿都放出去:“我烦你!”“我怨你!”“我要离开你!”我对着山喊,山跟着回响。我喊什么,山就回应什么。当我喊:恨它、烦它、怨它、要离开它,它也同样对我。 我静静地听着,慢慢地觉得眼前不仅仅是一座山,而像是我们生存的世界,我们今天所得到的,不就是对我们曾经所做出的回声吗!我们怎样对待世界,世界就会同样对待我们;我们怎样对待周围的人,周围的人也会同样对待我们。当我们以一颗痛苦、怨恨、愤怒的心看世界时,怎么可能看到其中的美丽、幸福和快乐呢? (摘自林夕:《回声》,《中国青年报》,1999年) 【课堂总结】我们怎样对待世界,世界就会同样对待我们;我们怎样对待周围的

文档评论(0)

tiang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