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薄煤层“Y”型通风在沿空留巷的实践应用.doc
薄煤层“Y”型通风在沿空留巷的实践应用
摘 要 显德汪矿薄煤层1916工作面,采用沿空留巷技术,取消了区段煤柱,提高了煤炭资源的回收,有效降低了巷道的掘进率,加快了工作面的准备工作,但原沿空留巷内瓦斯局部积聚,风量小不利于瓦斯的扩散。通过对1916工作面沿空留巷通风系统进行改造,将1918工作面圈出,形成沿空留巷的“Y”型通风,改善了工作面职工的工作环境,消除了上隅角瓦斯积聚及瓦斯超限,同时下隅角瓦斯得到了有效控制。
关键词 沿空留巷;系统改造;“Y”通风;瓦斯治理
中图分类号:TD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21-0061-02
1 矿井概况
显德汪矿位于邢台市西南35 km处,井田南北长5 km,东西宽4 km,面积约20 km2。1982年11月10日投产,1985年达产。矿井开拓方式为主斜井、副立井、立风井混合式开拓,主要可采煤层为1#、2#、9#煤,属低瓦斯矿井。矿井通风方式为两翼对角式,主斜井、副立井进风,东风井、西风井回风,通风机工作方法为抽出式。
由于沿空留巷技术具有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降低巷道掘进量、缓解采掘紧张关系、适应高产高效发展需要等优点,被广泛推广采用。为提高煤炭资源的采出率,九采区1#薄煤层布置工作面时,采用沿空留巷技术,实现采区无煤柱护巷。
2 工作面、沿空留巷简介
1916工作面简介:
1916工作面位于九采区东翼,西至九运下山,北至1914工作面,东至F9断层,南侧尚未布置工作面。1916工作面地面位置位于温庄村南750米,埋深377~537 m。工作面走向长810 m,工业储量21万吨,可采储量19.9万吨。
煤层呈黑色。落煤成粉末状及小碎块状。煤厚0.3~1.70 m,平均1.19 m,煤层局部受构造挤压变薄。挥发份Vd:7.83~Vdaf:9.25,煤尘无爆炸危险性,煤层属Ⅲ类,不易自燃。地温20°左右,地压较大。
工作面位于栾卸向斜北翼,地层走向由近东西向至东南向,倾向南至西南向,倾角11~20°,平均16°,1914风巷发育6条断层,东部边界附近发育F9断层,断层附近煤层可能发生局部挤压、变薄、裂隙较发育。其中f1912-1断层为一组断层,由6条小断层组成,落差0.4~1.4 m。
1916沿空留巷简介:
1916运输巷沿空留巷为1918设计工作面的运料巷,为了满足1918运料巷要求,巷道净断面不小于3.0×2.0 m(宽×下帮高)。
沿空留巷段采用局部扇风机压入式通风:自九运下山→1916运输巷(风筒)→1916沿空留巷段迎头(乏风)→1916运输巷→九采专用回风巷→六采运输上山→东风井→
地面。
3 “Y”型通风的尝试
针对1916工作面沿空留巷的瓦斯治理,决定在这个工作面沿空留巷采取“Y ”型通风方式,通过组织掘进将1918工作面圈出,形成“Y”型通风的必备条件,在1916运煤巷的九采专用回风巷处构建风桥,调节溜子道风门,形成1916运煤巷进风,使1916工作面回风通过沿空留巷,经1918圈出的工作面,最终到达九采专用回风巷,形成Y型通风方式。
1)系统调整前:
2)系统调整后:
通风系统的调整前后,工作面风量及瓦斯涌出量情况对比如下。
①系统风量消耗情况:
系统调整前后风量对比
地点 1916运料巷 1916运煤巷外 1916工作面 1916运煤巷 沿空留巷
U 型通风风量(m3/min) 566 195 451 782 195
Y 型通风风量(m3/min) 454 210 345 210 673
系统调整前后对比:调整前工作面通风方式为一进一回,工作面配风在550 m3/min,沿空留巷迎头风筒出风200 m3/min,1916运煤巷外配风200 m3/min,整个1916工作面系统消耗风量为近1000 m3/min。
改为Y型通风方式后,通过合理调整运煤巷、运料巷风量,工作面配风为450 m3/min,1916运煤巷配风为200 m3/min,整个1916工作面系统消耗风量为650 m3/min。
1916工作面系统风量调整后比调整前减少350 m3/min。
②瓦斯涌出情况:
系统调整前后瓦斯对比
地点 1916运料巷 1916工作面 1916运煤巷 沿空留巷
U 型通风风量(%) 0.02 0.26 0.36 0.65
Y 型通风风量(%) 0.02 0.24 0.06 0.34
系统调整前,随着工作面的回采,工作面采空区不断积聚瓦斯,向沿空留巷扩散,造成沿空留巷内靠近采空区一侧瓦斯浓度不断攀升,由于沿空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