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屿采石历史的考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长屿采石历史的考证.doc

长屿采石历史的考证 【摘 要】本文通过参阅相关历史资料以及地衣和碳14同位素测年方法,对长屿采石区的历史进行了追溯。 【关键词】长屿采石;背景;历史考证 1 区域采石背景 长屿硐天地处浙江省温岭市新河镇境内,占地面积16.18平方千米,有28个硐群,1314个硐窟,是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东园区,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历史上,这一区域的经济社会曾经非常繁荣,采石用于水利、交通、建筑等,遗留的采石遗址较多。浙江古代的采石场大多始凿于隋唐,兴盛于宋、明、清代,少数地点始于晋代。古代采石场主要分成露天、半露天与地下开采三种类型,其中露天采石是迄今已知最古老的采石遗址类型。 2 长屿采石的史籍记载 长屿或许因丘陵蜿蜒连绵而得名,这个普通的地点在史籍中却有记载。《嘉靖太平县志?地舆上》载:“长屿,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山自紫高、铁场来,率粗厉雄猛。”《嘉靖太平县志?地舆三》载:“屿不甚大而最有名,并石仓、黄监或统称‘长屿’。”《嘉靖太平县志》又记载:长屿黄监山“产石、堪为桥梁、柱础……”“长屿石仓山有攻石之工”。显然长屿能够载入史籍,是长期的采石活动导致,它至少在明代就已被认为是石材的仓库了,并且当地居民多石匠,所采石材多用于桥梁与民居建筑。 据史籍记载,长屿的采石活动最早不会早于魏晋时代,但与长屿有关的最早的用石事件起于宋代。温岭县志(1990)认为长屿硐天在宋代开凿,当时南宋南迁,江南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兴灌溉、水利、交通、建筑等工程,导致长屿采石活动兴起的推断比较可靠。据《嘉靖太平县志》记载,此时境内有埭(即堰、坝)14座,闸12座,桥5座。据野外实地调查,这些古桥闸堰多数在长屿北侧富沃的温黄平原南端,所用石材都与长屿采石遗址的岩性一致。 宋元战乱导致经济衰退,宋以后,政治中心北移,经济文化活动减弱,以杭州为政治经济中心的周边地区大受影响。元至明初,长屿人口减少,发展滞缓,可以推断采石活动因此而减弱。到明代,长屿地区又开始繁荣,据《嘉靖太平县志》记载,当时境内有闸2座,桥79座。明嘉靖年间开始流传的民谣“黄岩蜜桔雁荡松,太平石工天台钟”,赞誉当时温岭石匠技术的精湛。而产生高超的石匠技术肯定与当时大量采石用石活动分不开,可以推断在明代,曾经存在一个采石的高峰时期。 清代再次兴建水利工程有较多可靠记载,《光绪太平县志》记载有闸27座,桥115座。此外,清代留下了大量石窗、石兽等雕刻作品,以及石盆、石碾等生活用具。显然清代温岭的石雕技术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可以推断这一时期,采石用石比明代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民国以来,尤其是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现代技术融入古老工艺,加之设备的逐步改善,长屿采石活动达到了历史最高峰,石矿的开采强度大大增加。 3 古代遗址的相对序列 在调查过程中,观察到采石遗址在大小、形态上具有类群组合,不同类群之间还有先后切割关系。据此把长屿的古代采石遗址分成三个世代。 (1)半露天中型覆钟式 最新的时代以中型规模(10-15米大小,甚至达20米以上)、覆钟式形态与半露天开采为特征,部分硐穴被宗教活动占据。这些采硐较多地构成采石遗址景观,分布也比较多,如净明寺、石梁寺、观夕硐口部等,这些硐穴内壁上多见较细腻的斜向凿痕。 (2)露天中型直穴式及阶坎式 中期时代以中型偏小规模(5-10米)与露天开采为特征,遗址形态上有较大的阶坎式,也常见直穴式。这一类群常位于基岩裸露较好的地形条件下,在水云硐外侧、凌霄硐口外等地分布较多,常形成较陡的采石岩面。 (3)露天小型阶坎式 最老的时代以小型(2-4米)规模、阶坎式与露天开采为特征。这一类型常分散分布在裸露的基岩上,在水云硐、凌霄硐等多处见,多被中期时代的遗址切割。 4 地衣测年考证 地衣测年由奥地利学者R.E.Beschel(1950)提出,在缺乏同位素测年材料的地点,不失为粗略推断历史年代的重要手段。通过该技术对大量观测长屿地区长屿凝灰岩建成的石质桥梁、堰闸等已知年代古建筑上的各类地衣的最大直径,并在直角坐标系上进行投点拟合曲线,发现黄绿地衣鸡皮衣属(Pertusaria)能够拟合成对数曲线(表3-1,图3-3),符合地衣测年的要求。因此再对长屿采石遗址上的同属地衣开展最大地衣直径的大量观测,对同一地点的最大直径进行平均得到数据(表3-2),投到生长曲线上,推断各类采石遗址的年代。 通过地衣测年,得出两个采石的高峰期:1千年左右的宋代初期和清朝康熙、乾隆年间,距今313-161年不等。其中1千年左右的两个数据都观测在中型阶坎式采坑岩壁上,而清代的数据则多出现在中型的覆钟式采硐上。 5 碳14同位素测年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在长屿采石遗址内保存有一些古墓,通过相关考证,我们认为这些古墓可能是景区最老的墓穴。对此分别在双门硐下与水云硐侧的古墓穴中采得两个人体骨胳样本,送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