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这里的时间名词限于“日”、 “月” 、“岁”、 “时”。 区别之一,介词短语作状语时,省略的是介词的宾语,而不是介词。所以,不能把名词作状语误解为介词宾语的省略。区别之二,名词用作动词,句中别无动词;名词作状语,后面有动词。 有,同“又”。 蓰,xǐ,五倍。 第四特点是把动词前作状语的数词移到动词后作谓语,并用“者”字隔开,目的在于强调动作行为的数量。 为,语气助词,相当于“呢”。 两个动词间有时用连词“而” 。 分数 1.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史记·陈涉世家》 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 《汉书·高帝纪》 2.秦地天下三分之一。 《汉书·地理志》 一月之日,二十九日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 《汉书·律历志》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左传·隐公元年》 返回本章目录 数词使用的特点-1 1.不用 量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列子·汤问》 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 不堪命。 《左传·桓公二年》 2.用“再” 表示两次 或第二次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庄公十年》 季文子三思而行,子闻之曰: “再,斯可矣。” 《论语·公冶长》 返回本章目录 数词使用的特点-2 3.用虚数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史记·项羽本纪》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六国论》 4.为强调 数量而改 变句式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 篇之中,三致意焉。 《史记·屈原列传》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 墨子九距之。 《墨子·公输》 返回本章目录 第七节 固定句式 * 返回本章目录 固化的结构(现代汉语中凝固成词) 1、然而——如此,可是…… 2、然则——如此,就…… 3、虽然——虽然如此 4、所以——用来……的工具;造成……的原因 所以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 后私仇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魏王所以贵张子者,欲得韩地也。 《史记·张仪列传》 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 法。 《吕氏春秋·察今》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史记·魏公子列传》 表示原因 译为: ……的原 因(缘故) 表示方法 译为: ……的方法 (工具、方式) 奈何、如何、若何 作谓语 询问办法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今日之事何如? 《史记·项羽本纪》 译为: 怎么样、 怎么办 作状语 询问原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七十四章》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译为: 怎么、 为什么 作宾语、定语 询问情况 此为何若人? 《墨子·公输》 诸君以为何如? 《容斋随笔》 译为: 怎么样 奈……何、如… …何、若… …何 作谓语 询问办法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左传·隐公元年》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 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列子·汤问》 译为: 对…怎么办、 怎么对付 作状语 询问原因 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左传·成公二年》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论语·微子》 译为: 为什么、 怎么 不亦……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 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 若此,不亦惑乎? 《吕氏春秋·察今》 反问句式 比较委婉的 反问说法 译为: 不是……吗 何……为、何以……为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 肉,何辞为? 《史记·项羽本纪》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论语·颜渊》 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 长有齐,奚以薛为? 《战国策·齐策》 反问句 译为: ①为什么……呢、 ②怎么用得 着……呢 孰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战国策·齐策》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 而使之? 《荀子·天论》 卿之功孰与武安君? 《战国策·秦策》 选择问句 孰:疑问代词,谁。 与:介词,同。 译为:与……比, 哪一个…… 取舍问句 舍前者,取后者。 译为:怎么比得上 附:连用的动词表示的三种关系的区别方法 见而欲夺之 秦人开关延敌 察言而观色 叩石垦壤 康肃笑而遣之 录毕,走送之 例 句 区 别 方 法 从意义 上看 从时间 上看 二者 换位 中间加 “着、了” 结论 无主次 有主次 无主次 有先后 无先后 无先后 × × √ × 可加“了” 可加“着” 连动 关系 偏正 关系 联合 关系 “皆”、 “乃”、 “非”等均为副词,翻译成白话文的句子中的 “是”是后加上去的。 各句中的“是”为代词,而不是判断词。应注意代词与判断词的区别。 比喻判断,翻译时应加动词“象”;因果判断,翻译时应加“所以……是因为……”;特殊判断,翻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