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 香苏散——治疗风寒感冒效果好 2
(1)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
明代 吴昆的《医方考》 2
3
(4) 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 4
5
(6) 实践与思考 9
香苏散——治疗风寒感冒效果好 大亮 整理于2014年5月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香苏散一方最早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般简称《局方》。为宋代太平惠民合剂局编写。全书10卷,附指南总论3卷。分伤风、伤寒、一切气、痰饮、诸虚等14门,载方788首。 刊于1078年,距今将近1000年历史。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香苏散 处方 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苏叶,各四两。甘草(炙)一两,陈皮二两(不去白)。 炮制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治四时瘟疫、伤寒。 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日三服。 若作细末,只服二钱,入盐点服。 备注 尝有白发老人授此方与一富人家,其家合施,当大疫,城中病者皆愈。其后疫鬼问富人,富人以实告。鬼曰:“此老教三人矣,稽颡而退”。?? (稽颡读音:qǐsǎng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明代 吴昆的《医方考》
卷一 感冒门,共考5方,香苏散是第一方。 叙曰∶六气袭人,深者为中,次者为伤,轻者为感冒,今世人之论也,古昔明医未尝析此。昆也生乎今之世,则亦趋时人之论矣,故考五方以治感冒。 卷一\感冒门 香苏散 紫苏 香附(醋制,各二两) 陈皮(去白,一两) 甘草(半两) 四时感冒风邪,头痛发热者,此方主之。 南方风气柔弱,伤于风寒,俗称感冒。感冒者,受邪肤浅之名也。《内经》曰卑下之地,春气常存,故东南卑下之区,感风之证居多。所以令人头痛、发热,而无六经之证可求者,所感人也由鼻而入,实于上部,不在六经,故令头痛、发热而已。是方也,紫苏、香附、陈皮之辛芬,所以疏邪而正气,甘草之甘平,所以和中而辅正尔。 于近80高龄写就《汤头歌诀》的汪昂前辈在其《医方集解》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汪昂68岁时写成)中有: 香蘇飲(《局方》) 香蘇飲內陳皮草,外感風寒氣滯宜,寒熱頭痛胸脘悶,解表又能疏氣機。 治四時感冒,頭痛發熱,或兼內傷,胸膈滿悶,噯氣惡食⑴。 ⑴《內經》曰:「卑下之地,春氣常在。」故東南卑濕之區,風氣柔弱,易傷風寒,俗稱感冒,受邪膚淺之名也。由鼻而入,在於上部,客於皮膚,故無六經形證,惟發熱頭痛而已。胸滿噯氣惡食,則兼內傷也。輕為感冒,重者為傷,又重者為中。 香附(炒)、紫蘇(二錢)、陳皮(去白。一錢)、甘草(七分)。加薑、蔥 煎。 傷食加消導藥。 咳嗽加杏仁、桑皮。 有痰加半夏。 頭痛加川芎、白芷。 傷風自汗加桂枝。 傷寒無汗加麻黃、乾薑。 傷風鼻塞頭昏加羌活、荊芥。 心中卒痛加延胡索、酒一杯。 此手太陰藥也。紫蘇疏表氣而散外寒。香附行裏氣而消內壅。橘紅能兼行表裏以佐之①。甘草和中,亦能解表,為使也。 ①橘紅利氣,兼能發表散寒,蓋氣行則寒散,而食亦消矣。)
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之论汗法: 感重而体实者,汗之宜重,麻黄汤。 感轻而体虚者,汗之宜轻,香苏散。 又东南之地,不比西北,隆冬开花,少霜雪,人禀常弱,腠理空疏,凡用汗药,只需对证,不必过重。予尝治伤寒初起,专用香苏散加荆,防,川芎,秦艽,蔓荆等药,一剂愈,甚则两服,无有不安。而麻黄峻剂,数十年来,不上两余。 可见地土不同,而药迥别。 卷二、太阳经证 有: 加味香苏散 有汗不得服麻黄,无汗不得服桂枝。今用此方以代前二方之用,药稳而效,亦医门之良法也。不论冬月正伤寒,及春、夏、秋三时感冒,皆可取效。 其麻黄汤,若在温热之时,则不可妄用。又体虚气弱,腠理空疏者,亦不可用。 其桂枝汤,乃治太阳经中风自汗之证,若里热自汗者,误用之,则危殆立至。 又暑风证,有用白虎汤加桂枝者,桂枝微、石膏重,不相妨也。更有春温、夏热之证,自里达表,其症不恶寒而口湿,则不可用桂,宜另用柴葛解肌之类,或以本方加柴葛及清凉之味。 大凡一切用药,必须相天时,审地利,观风气,看体质,辨经络,问旧疾,的确对证方为良剂。 紫苏叶(一钱五分) 陈皮 香附(各一钱二分) 甘草(炙,七分) 荆芥 秦艽 防风 蔓荆子(各一钱) 川芎(五分) 生姜(三片)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微覆似汗。 前症若头脑痛甚者,加羌活八分,葱白二根; 自汗恶风者,加桂枝、白芍各一钱,若在春夏之交,惟恐夹杂温暑之邪,不便用桂,加白术一钱五分; 若兼停食,胸膈痞闷,加山楂、麦芽、卜子各一钱五分; 若太阳本证未罢,更兼口渴溺涩者,此为膀胱腑证,加茯苓、木通各一钱五分; 喘嗽,加桔梗、前胡一钱五分,杏仁七枚; 鼻衄,或吐血,本方去生姜,加生地、赤芍、丹参、丹皮各一钱五分; 咽喉肿痛加桔梗、蒡子各一钱五分,薄荷五分; 便秘加卜子、枳壳。 若兼四肢厥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