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杂交早稻的现状及发展措施.docVIP

长江中游杂交早稻的现状及发展措施.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长江中游杂交早稻的现状及发展措施.doc

长江中游杂交早稻的现状及发展措施   摘要:概述了长江中游包括湖南、湖北、江西、安徽4省杂交早稻生产及新品种研究与开发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制约长江中游杂交早稻生产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提出了发展杂交早稻生产与研发应采取价格市场引导化、育种目标多样化、品种审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轻简化和种植区域化、板块化、规模化等措施。   关键词:杂交早稻;障碍因素;发展措施;长江中游   中图分类号:S51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2-0275-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5.02.005   Situation and Measures of Developing Early Hybrid Rice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YANG Guo-cai, ZHOU Lei, LIU Kai, CHEN Zhi-jun, HU Gang, LI San-he, ZHA Wen-jun, YOU Ai-qing   (Hubei Key Laboratory of Food Crop Germplasm and Genetic Improvement/Food Crops Institute,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Wuhan 430064, China)   Abstract: Production of early hybrid rice and the R amp; D of new varietie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including Hunan, Hubei, Jiangxi, Anhui provinces were reviewed. The main obstacles of developing hybrid rice in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were analyzed. Guidance of market price, diversification of breeding target, standardization of evaluation, large scale planting and technology of light-simple product were advised during the production and R amp; D of early hybrid rice.   Key words: early hybrid rice; limiting factors; development measures; middle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水稻生产和稻米消费大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稻米的需求呈上升趋势。水稻作为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对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本研究介绍了长江中游包括湖南、湖北、江西、安徽4省杂交早稻生产及新品种研究与开发的发展历程,分析表明品种生育期短、前期低温冷害、中期阴雨寡照、后期高温逼熟是制约长江中游杂交早稻生产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提出了发展杂交早稻生产与研发应采取价格市场引导化、育种目标多样化、品种审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轻简化和种植区域化、板块化、规模化等措施。   1 杂交早稻的发展历程   1.1 长江中游双季早稻生产概况   长江中游包括湖南、湖北、江西、安徽4省,总面积68万km2,包括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2006年中国早稻播种面积为599.01万hm2,总产量3 186.8万t,而长江中游早稻播种面积为330.57万hm2,总产量1 794.2万t,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全国早稻的55%以上,是中国主要的双季早晚稻种植区之一[1]。长江中游双季早稻生产先后经历了常规早稻、三系杂交早稻、两系杂交早稻及超级杂交早稻的历程,形成三系杂交早稻、两系杂交早稻及常规早稻并存的格局。   1.2 杂交早稻的发展历程   1.2.1 三系杂交早稻的发展 1973年实现杂交水稻三系配套,197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由于早期测配的恢复系原产于东南亚地区,我国只能用作一季中、晚稻,因此我国在生产上应用的杂交稻组合都是中、晚稻杂交组合,然后通过杂交育种方法选育出适于配制杂交早稻组合的恢复系。1980年我国开始试种杂交早稻,主要推广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