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计与实施策略
层次二:依据课标要求来使用教材 特点:能够正确把握课标精神,根据课标的要求来处理教材,并理清教材的思想脉络,正确区分教材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识: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2)能力:分析希腊早期思想家关于人文精神的内涵2. 过程与方法:阅读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有关论述,并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感悟其中人文精神内涵。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古希腊早期人文思想。重点难点1. 重点: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2. 难点:古希腊早期人文精神内涵 板书:一、智者学派对人的价值的阐述(一)背景1.自然哲学的产生2.民主政治的发展3.工商业的发展和殖民开拓活动(二)智者学派的主要观点(三)影响二、苏格拉底对人的认识1.对“人”的研究2.人必须具有知识和美德3.影响三、探究早期人文精神内涵四、早期人文主义的发展——亚里斯多德和他对真理的追求 课例二 对于教材中非课标要求的内容,至少有四种处理方法:一是按照教材内容全部讲授,但要分清主次。二是只讲其中的一部分或所有非课标要求内容都不讲三是抽取某些内容,与别的章节内容结合起来讲四是选取这些作为探究活动的内容,只供学生作为阅读和探究活动材料 本课在一般中学可以这样处理 一、具有人文精神的古希腊哲学(一)背景(二)智者学派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三)苏格拉底——强调人的知识与美德二、希腊早期人文精神内涵 布置作业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所有的学生必须完成包括,若干道选择题,课本自测题第一题。第二层次,今后想读文科的学生完成。在练习内容上增加本课后的“解析与探究”,以及课本自测题第二题。第三层次,有兴趣的少数学生在前面练习基础上完成研究性学习题目:到了公元前4世纪,这种人文精神又有所发展,代表人物是亚里斯多德。亚里斯多德对人文精神的发展表现在哪里? 层次三:依据课改理念来整合教材 特点:正确依据课改精神,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诠释课标,整合教材。 课例三: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单元整合教学 整合思路:把整个单元分五个课时。第一课时:教师概述单元内容——希腊早期人文思想:智者 学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人文精神内涵第二课时:文艺复兴:产生背景、薄伽丘(或但丁)、彼特 拉克、达·芬奇(或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及其 作品, 莎士比亚(或塞万提斯)及其作品、影 响;宗教改革:背景、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 的主要思想、影响 层次三:依据课改理念来整合教材 特点:正确依据课改精神,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诠释课标,整合教材。 课例三: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单元整合教学 整合思路:把整个单元分五个课时。第四课时:近代科技革命:近代科学产生、经典力学、进化论、 蒸汽机改良及其运用、重工业建立、电气技术以及通 讯、能源、化工及其影响 第五课时:探究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的发展历程 1、苏格拉底比智者学派有哪些进步,亚里士多德比苏格 拉底又有哪些进步,如何评价早期希腊古代人文精神? 2、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比古希腊人文精神有哪些发展? 3、启蒙思想比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有哪些发展? 4、近代科技成就跟人文主义、理性主义有什么关系? 5、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的发展历程中,贯穿始终的精神是什么? 二、思想文化史教学设计要领与案例分析 6.处理好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与考试要求的关系 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评价要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是教学的唯一法定的最低标准。 教学要求要高于课程标准。 评价要求可以低于课程标准要求。 三、经济史教学常见问题例析 1、只有“思想”没有“人” 案例:“明末清初民主思想”的学习 三、经济史教学常见问题例析 2、只有“发展”没有“历史” 案例:文化史中文学、艺术、科技的发展 三、经济史教学常见问题例析 2、只有“发展”没有“历史” “思想文化史”不能不问“思想”和“行为”的背景,否则学生很难考究我之所以是我或我们之所以是我们的成因——历史如何影响我们。当然,最忌讳只讲某某“文化的变迁史”。即老师常批评的那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