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中医疗法讲解.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拔罐疗法在中医外治的应用 火罐的来源 火罐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之一,在我国汉族民间使用很久了。晋代医学家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里,就有角法的记载。所谓角法,是用挖空的兽角来吸拔脓疮的外治方法。唐代王焘著的《外台秘要》,也曾介绍使用竹筒火罐来治病,如文内说:“……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子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良久,以刀弹破所角处,又煮筒子重角之,当出黄白赤水,次有脓出,亦有虫出者,数数如此角之,令恶物出尽,乃即除,当目明身轻也。”从上可知,我国晋、唐时代早已流行火罐了。 拔罐古称“角法”,属非药物外治法的一种,此法由来已久,在民间广泛流传,俗称“拔罐子”、“吸筒”,《本草纲目拾遗》称作“火罐气”,《外科正宗》又叫“拔筒法”。正因拔罐相对于中医其他疗法,操作简单,副作用小,其无论在各级中医院,还是居家自我保健,都普遍应用。 拔罐的作用原理 (一)良性物理刺激作用 1.机械刺激作用 2.温热作用 (二)体内生物学效应 1.促进血液循环 5.调节大脑功能 2.促进新陈代谢 6.调节肌肉功能 3.提高免疫能力 7.双向调节效应 4.缓解机体疼痛 玻璃罐 留罐法 循经闪罐法 刺络拔罐放血疗法 平衡罐法 留罐法 循经闪罐法 一、定义 二、适应症 我科运用循经闪罐疗法对功能性胃肠疾病,特别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更为显著。 三、禁忌症 身体极度消瘦者、恶病质患者;血小板减少症、出血性疾病、血友病、白血病;皮肤易过敏者、易起泡、发红者;孕妇的下腹部及乳部;患者心或肾或呼吸功能衰竭者等不宜拔罐。 刺络拔罐放血疗法 一、定义 二、刺络拔罐放血疗法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1、主要特点:1)作用迅速;2)疗效独特;3)注重特定穴、穴位少而精。 2、主要作用:1)疏通经络、调和气血;2)活血逐瘀,泻热排毒。 三、放血疗法作用机理: 刺血疗法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而实现的,治疗作用可归纳为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主要有退热、止痛、镇静、降压、降低血黏度、强心、活血化瘀 、急救、消炎、止痒、抗过敏等作用。 刺络拔罐放血疗法 平衡罐法 闪罐 拔罐疗法的一种。 即将棉花棒蘸 95% 酒精点燃,在罐内绕一周后抽出,立即将罐按在拔罐的部位上,再马上拔下,再吸再拔,反复多次。直到局部皮肤充血为止。 此法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 走罐 又名推罐法、飞罐法,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腰背部、大腿等处。 须选口径较大的罐,罐口要求平滑较厚实,最好选用玻璃 罐印颜色诊断 1. 罐印紧黑而黯: 一般表示体有血淤,如痛经或心脏供血不足,患部受寒较重也会出现此印迹。如印迹数天不退的,通常表示病程已久,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调理,如走罐时出现大面积黑紫印时,提示风寒所犯面积大,应对症驱寒为主。 罐印颜色诊断 2. 罐印发紫伴有斑块的,一般提示有局部寒凝血瘀。 3. 罐印呈散在性的紫点,深浅不一,一般提示为气滞血瘀之症。 4. 淡紫发表伴有斑块的,一般提示以虚症为主,兼有血瘀。如斑点在穴位处明显的,表明此相关内脏虚弱,比如在肾俞穴处呈现,则提示肾虚。 罐印颜色诊断 5. 罐印鲜红而艳,一般提示阴虚或气阴两虚,阴虚火旺也会出现。 6. 罐印呈鲜红散在点的,通常在大面积走罐后出现,不高出皮肤,如系在某穴及其附近集中,则提示此穴所相关的脏腑异常或存在病情。在临床上走罐寻找此类红点用针刺来治疗、调节内脏功能。 罐印颜色诊断 7. 走罐或吸拔罐后,没有罐印(或不明显的),或虽有但启罐后立即消失,提示身体基本正常或病情尚轻。 8. 行罐或坐罐,容易起水泡的,提示湿气较重,需要连续的多次拔罐。 9. 若走罐时出现风团,提示为风邪所致,或是过敏性体质。 10. 随着病情的好转,罐印也会随着减轻,且不易现罐印,可以预示病情的归转。 针罐法 针刺疗法可在拔罐前、拔罐后、拔罐前后或连续两次拔罐间隙应用,毫针还可留针拔罐,即先在应拔部位针刺,以针刺点为中心留针拔罐,采用透明罐具,进针后,留在皮面上的高度必须小于罐腔深度。 注意:胸、背、颈部等容易发生气胸的部位,不宜或慎用此法。 善后处理 启罐后,应用消毒棉球轻轻拭去拔罐部位紫红色罐斑上的小水珠,若罐斑微觉痛痒,不可搔抓,数日内自可消退。如现小水泡可任其自行吸收,不需处理;水泡较大,应用消毒毫针刺破,放出水液,涂上龙胆紫。若出血应用棉球拭净。若皮肤破损,应常规消毒,并用无菌敷料覆盖其上。若系拔罐治疗疮痈,启罐后应拭净脓血,并常规处理疮口。 处置停妥后,

文档评论(0)

33541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