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化遗产交给未来---古琴艺术讲解.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十世纪上半叶“今虞琴社”能够展开活动,也离不开个别商贾的支持。 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和相关团体的支持下,琴人的调查和琴乐文献的收集整理曾获得可喜的成绩。 近年来习总书记大力倡导弘扬传统文化,使得这门艺术如久旱逢春,众多世家传承人与爱好者为古琴复兴做了很多的推动和促进工作,琴也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线里面,祈愿古琴至此不再“阳春白雪曲高和寡”。 2.外来文明导致的审美方式改变 ? 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西方文化挟经济军事等优势,冲开中华帝国封闭的国门,急遽改变了中国传统的音乐艺术审美方式。例如,西方的军乐很早就出现在清朝军营。二十世纪初新式学堂的兴起,以西方音乐为主的“学堂乐歌”课、模仿西方样式设立的专业音乐院校,以及电影、广播的传来,都加速了外来音乐文明的涌入,成为引领时尚的音乐主流。 二十世纪后期,中国的改革开放,又主动向外来文明打开大门,随社会经济技术发展,音乐厅、文艺晚会等大型文艺活动方式以及广播、电视的兴起,外来音乐及时尚流行音乐的兴盛,都急遽改变了中国城乡大众音乐欣赏的方式、口味和习惯。 目前,尽管政府及社会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但以演奏古典为主的琴乐,加上音量弱小、缺乏外在“震撼力”等先天性弱点,仍难适应当今社会普遍的音乐欣赏方式,赶不上当今快速的生活的节奏,仍不能满足广大青少年的需要。 3.西方音乐教育体系的影响 有关教学模式及教育理论、技术理论,以及教程材料等,都以西方为基本模式。学生接受的主要是西方音乐,以及受西方音乐影响较大的中国近现代创作音乐。对民族传统音乐的整理、研究、学习,仍较为滞后,古琴音乐进入教育体系尤其是普通学校者就更少。近几十年一些音乐院校也设置有古琴专业,但受就业面窄的影响,规模较小,不能与西方音乐教育体系的影响相提并论,毕业的学生有的也只能改行,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4.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式微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巨变,从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到人们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都经历了急剧的动荡冲击。中间还有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日本侵略造成严重的破坏,也有“文革”这样来自极左思潮破坏一切旧文化的动乱,中国传统文化所受到的挑战和冲击,是其他许多国家难以想像的。 古琴的衰微还有自身的一些原因,过去的琴谱是一种演奏手法谱,其主要功用是“记指”,即记录繁复精细的各种指法,还不能直接、完整地反映出音高、旋律,还需要老师的“口传心授”配合。于是当出现师承中断时,要复原古谱就十分复杂,这也影响了据谱寻声的工作,需要精心的“打谱”,以追踪原曲梗概。当社会动荡之时,古曲遗失必然严重。当然,今天用减字记谱还可以辅以五线谱,再加上现代的录音录像技术,能够完整记录琴曲和琴的演奏。但已经存在传授中断的古谱,要复原旧曲仍非常困难。 5.由自娱自赏的生活艺术向舞台艺术的转变 古琴艺术至今仍在努力从自向娱自赏的生活艺术向舞台艺术的转变,努力寻求更多的听众和“知音”,但这一过程漫长而艰难。 为使琴乐转变成为一种成功的舞台艺术,曾经有过许多努力,如试图造出音量大之琴,却缺少其“味”;采用扩音乐,但目前多数舞台的电声扩音,都不能充分展现琴乐微妙感人之处,反而放大不必要的嘈杂声,也使演奏失色。 四、就当前面临的困难 主要体现在: (1)人才的组织与培养 目前,曾于50年代参与音乐研究所及广播电台合作录音的琴家,已经全部谢世。若以年龄计,70岁以上长者不出10人;50岁以上者仅40余人。近年来,虽有部分年轻学人习琴,但琴界传人与本世纪中叶相比,毕竟渐趋式微。 (2)曲目的整理 目前3000余首传统古琴曲目,能演奏的不及百首。所以琴家打谱手段整理典籍,是古琴演奏艺术能否发扬光大的重要保证。此项工作如缺乏组织,缺乏相应的科学方法,就无法有效地进行。 (3)录音资料的保存 古琴演奏的音响资料与琴本身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但目前保护环境、条件均差,载体设备落后。目前急需经费与设备,对早期录音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及妥善保存。 (4)乐器的保存与修复 现存并仍可使用的古琴,仍有相当数量,年代最早者为隋唐。部分保存于中央或省级博物馆及研究机构内,部分则散存于私人。历代琴家对琴之斫制及修复已经形成一套具有人文及审美价值的工艺传统,不断地修复与经常演奏,正是永葆其艺术生命之所在。 从目前保存情况看,部分于博物馆保存的藏品,即使收藏条件尚好(如北京和台北两地故宫),也未能挽救其衰朽。所以需要就琴的保存与修复建立科研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随着国家开放、文化交流以及商业活动的日益频繁,古琴的贩卖、外流现象日趋严重。 《平沙落雁》 又名《雁落平沙》是一首古琴名曲。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在空际盘旋顾盼的情景。其意在借大雁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 乐曲以舒缓的节奏和清丽的泛音开始,描绘了秋江上宁静而

文档评论(0)

33541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