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者减钟铭文补释一则.doc
金文札记二则
(首发)
何家興
安徽大学中文系
摘要: 本文认为《者钟》中的是“”字,读作“濁”,铭文“不(浊)不清”的意思是音色和顺优美、清浊协和。关于《樊君鬲》中 “媵”字的构形,我们认为应该分析为“从人从贝,興声”,并进一步探讨了楚简、玺印、帛书中 “興”的构形演变轨迹。
关键词: 金文 不(浊)不清 興
一、释“不(濁)不清”
《者钟》是春秋时期的吴国青铜器,著录于《殷周金文集成》00194~00198(以下简称《集成》)。其中一句云“不△不清”。其中用“△”代表之字,原形如下:
在五件同铭编钟中,“△”字只见于00198号;其余四件残缺或模糊不清。关于“△”字,郭沫若先生认为是“”,读作鑠。杨树达从其说,“不不,,郭沫若读为鑠,是也。当读为凋,《说文》云‘凋,半伤也。’不鑠不凋,言其质之坚美也。”于省吾、董楚平等皆赞同杨树达的观点。马承源也认为,“不不”意思是编钟“美好而有饰”,……“不,通作鑠,《诗·周颂·酌》‘於鑠王師’,毛亨《傳》‘鑠,美也。’”第四字释为“”或“”皆误,《集成》(修订本)作“清”是十分正确的,隶定为“不(濁)不清”。
我们认为《集成》读作“不濁不清”,文通字顺,较之旧说有很大进步;但是“△”字并非“”而是“”。
《殷周金文集成》中《庚壶》“”作“”;其实“”及“”声之字金文几见,只是被误释为其他字了。李家浩先生详细讨论了古代的“”的形制,并释读了金文中几例“”及“”声之字: 《集成》9638 《集成》9558 《文物》1982年11期,第5~6页图版一、二
李先生认为“古文字‘’可以分析为从‘卯’从‘豆’,‘卯’像器耳,‘豆’像器身,‘豆’亦声。”(《殷周金文集成》2007(修订增补本)已经改释)《者钟》(00198)铭文为刻款,字体草率、不甚工整,给释读带来了一些困难;尽管如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该字左边从“水”,右上从“卯”无疑,右下的“豆”形有较大离析且豆形下部略有右移。“文字孳乳、生生不息,欲求其一成不变,其势实有不能者。但使轮廓可寻,纵或点画增减、位置移易,亦不难推绎而识之。” 因此,我们认为该字为“”,读作“濁”。
“”字,上古音属药部、来纽;“濁”字,属屋部、定纽,二者声韵相隔较远。先秦文献中,“樂”声与“蜀”声也没有相通假的例证。“”声之字古音多为屋部、定纽,与“濁”声完全相同;且“”声之字常与“蜀”声之字相通,例如《晏子春秋·外篇上》:“使燭主鸟而亡之。”《韩诗外传·九》 “燭作颜斲聚。”另外,我们发现“蜀”声之字每每与“”声之字相通,例如《庄子·盗跖》“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释文》“涿本又作濁。”《史記·魏世家》“战于濁泽。”《六国年表》作“啄泽。”《周礼·秋官·序官》“壶涿氏。”郑注:“故书涿为獨。”“”声之字也每每与“” 声之字相通,例如《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召颜涿聚之子晋。”《韩诗外传》(九)作“颜斲聚”;《淮南子·本经》:“木工不斲。”高注“斲或作琢。”由此可见,“”声与“蜀”声关系十分密切,例可通假。
下面简要讨论一下铭文“不帛不,不(浊)不清”的大意。铭文中的“不帛不”,描写编钟的色泽之美,“不(浊)不清”描写她的音质之美。《国语·周语下》“耳之察和也,在清浊之间。”韦昭注“清浊,律吕之变;黄钟为宫则浊,大吕为角则清也。”《礼记·乐记》“倡和清浊,迭相为经。”郑玄曰:“谓黄钟至仲吕也。”大意是说唱的与和的、清音与浊音,都能交替错综而形成一定的旋律。古人认为乐器的声音要适中,清浊相调和。我们认为,铭文“不帛不,不(浊)不清”的大意是说编钟色泽悦目,音色和顺优美、清浊协和。
二、释“”
《樊君鬲》《集成》00626有“△”字,读作“媵”。其原形如下:
关于“△”字的构形,有学者认为“从人省声。从廾繁化从舁”。 古文字中“朕”的形体变化十分丰富,其声符部分有作“”、“”等形,皆与此形中部差异明显。我们认为此字“从人从贝,興声”,读作“媵”。
“興”的构形,《古文字谱系疏证》作了详细的梳理。“‘興’的初文作,从舁、从凡,会二人四手举盘形器之意。或增口繁化,遂以从同旁。战国文字承袭商周文字。廾或省变作,或省变作、、、。”“興”字中部的“”变作“”,见于下列古文字资料中: 《玺汇》3288
、 《温县盟书》14 《帛书》甲8
由此我们联想到了楚简中的“興”、“蝇”字,见于《包山简》、《郭店简》、《上博一》中,作以下之形: 興 《包山》159 蝇 《上博一·孔子诗论》28
关于《上博一》中 “蝇”字的构形,黄德宽、徐在国、何琳仪先生都作了很好的解释,“‘蝇’字简文作‘ ’,可分析为从‘’,‘興’省声,‘蝇’的异体。古音‘蝇’,余纽蒸部;‘興’,晓纽蒸部。因此,‘蝇’字可以‘興’为声符。”“其实郭店简此字与上海简‘’有共同的偏旁,均应释‘興’。郭店简《穷达以时》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