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杆意象.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栏杆意象

【摘 要】在晚唐五代前的诗歌中栏杆意象已经被用来描写女性,词兴盛起来之后,它在词文学中的定位及其产生的创作定势使诸多题材的词中涌现出大量的栏杆意象。另一方面,栏杆意象所创造出的静美境界与中国儒道文化的审美要求也是暗合的。 【关键词】唐宋词;栏杆;意象;文化 在唐宋文学中,有一个特殊的文学现象;几乎所有的词作家对“栏杆(阑干)”这一园林、庭院式的建筑物附件表示出特有的青睐,从而使栏杆意象成了唐宋词史上出现频率最高的文学意象之一。在整个词文学中,无论词人以何种题材入词,似乎都忘不了栏杆。因此,无论你眼前迷蒙着杏花春雨,还是呈现着曲塘垂柳,透过它们你总会窥见栏干那精雅的身姿。可以说,没有栏杆意象的频频出现,唐宋词史将会显得一片苍白。 一. 晚唐五代前诗歌中的栏杆意象 及其自身的阴柔美特征 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的源泉。作为精神产物的栏杆意象,其原型也一定是现实中所存在并被文学家所熟知的。现实中的栏杆是用来起防护作用的,或在台缘楼廊,或在池边桥上。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则它不仅被要求用来防护,更被要求当作一种装饰,于是就有了雕栏、画栏、曲栏、药栏、朱栏、碧栏……从功能到外型到颜色,栏杆竟如此丰富起来,这也更为诗人们的运用提供了极大的可能和方便。 栏杆具有花遮柳护的阴柔美特征。作为一种庭院式的建筑物,栏杆兼具实用与审美功能,而且其型曲折不定,其壮雕画有加,朱阑碧阑又均与女性尚美的天性相合,便最易与苦锁深闺的女子相联系。特别是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时代,女子不能参加社会实践,只能深闺苦怨,以栏为伴。故而这种种栏杆便恰似特为女子所设,在以描写女性见长的词体文学中栏杆频出便不足为怪了。并且在词作中,小桥池荷、杏花春雨、曲塘垂柳等也常被词人安排在栏杆的左近,从而使栏杆在花遮柳护下愈发频频展露出其阴柔娇美的个性。 其实,诗歌中栏杆的阴柔美在女性身上的体现早就有了,南朝民歌《西洲曲》云:“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唐李白也有《青平调》云:“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可见,早在词文学兴盛之前,诗人已注意到了用栏杆写女子的妙处,栏杆也已作为一种诗歌意象被运用到了诗歌创作之中,因此,这一运用被善于大量制作以女性为中心的词的文人们所继承和发展,使得词这种以女性为描写对象的文学样式一旦繁盛,栏杆意象便也大量涌现在词作中了。 因此,无论晚唐前的诗人还是晚唐以降的诗人,都注意到了栏杆意象的阴柔特征和它写女子的无尽妙处,只不过晚唐以前的文学没有为人们提供一种专写女性的文学样式,所以,栏杆意象也只是偶尔从我们眼前闪过。只到词这种主要以女性为描写对象的文学样式出现后,栏杆意象也便紧偎女性而大量出现在唐宋词中,独放异彩,也使词文学这块曲折深雅的文学园林中又多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二. 栏杆意象在词文学中的定位 及其产生的强大惯性 前面我们强调了以美女爱情为中心的词中栏杆意象频出的原因,然而事实上栏杆所入之词并非全以女子为描写对象,其主题也不一定是男女情爱、闺中闲愁,它可以是寄赠友人之作,故地怀旧之作,咏物写景之作,客子羁旅思归之作,吊古凭今悲国忧时之作……总之,各类题材均可借栏杆意象来表现了。特别是东坡、稼轩一出,更是把千古兴亡之事也打并入了栏杆意象之中,这便是文学的创作定势和创作惯性使然。 但同时我们还注意到,尽管诸多不同题材的词中栏杆意象所体现出的情感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但其基调却有一种内在的一致性:愁怨,即女性化的伤感、失意和孤独。这与中国文人在传统文化下所形成的好感伤、多圆曲、喜宁静的品性有关。关于此,叶嘉莹先生在分析“本无言志抒情之用意”的歌词之词(她划分词的发展阶段为歌辞之词、诗化之词、赋化之词)“其佳者则往往具有一种诗所不能及的深情和远韵”的原因时曾说:歌辞之词因其美女爱情的内容“遂自然形成了一种婉约纤柔的女性话品质。”而“一洗绮罗香泽之态”的言志抒情的诗化阶段,却仍不免以女子自喻或流露出女性化的情感,这不仅因为女子的美丽,更因中国传统伦理的“三纲”中臣于君、妻于夫那种同处于被选择地位的相似性。因此,在家中对妻子作威作福的诗人一旦写及君臣之事,就成为“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曹植《七哀》)中的“贱妾” 了。而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 风雨)亦不失为一典型例证。至于赋化词,由于只是在表达形式上以铺陈之笔造成对传统词的突破,故而在内容与情感方面仍难免其女性化倾向。这种微妙深婉的情感,最宜于词人独处深思、心无旁骛、一任情感的闸水倾泻时去流露,而隐于庭院一角的栏杆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理想的场所。并且那种对栏杆意象的熟练运用也使得词人们每当作词,首先便在心头画出一幅“独倚危栏”的图象来。 这便是由栏杆意象的本性和内在的根基构成的一种感性模式,这种感性模式又与晚唐五代的社会文化环境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

文档评论(0)

puu8112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