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保NGO的前世今生.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环保NGO的前世今生.doc

中国环保NGO的前世今生   当前,环保类基金会在国内话语权与影响力不断增加,中国环保界似乎进入了“资本时代”。有学者对此表示担忧。他们认为,慈善不应被资本逻辑左右。如果慈善事业完全是富人来把握,平等、爱、参与等慈善领域本来所倡导的价值观将被逐渐边缘化甚至消失。   1985-1988年间,在北京大学攻读研究生的彭艳参与了一部社会科学人物词典的编写,其中涉及环境与发展的话题,她清楚地记得,当时几乎看不到有关中国环保组织的报道。其时,中国专业的环保力量尚在酝酿,1985年,国家环保局委托北京大学培养环保领域的研究生,此前,国内并无先例。   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民间环保组织才开始真正走上历史舞台。1994年,名门之后,梁思成与林徽因之子梁从诫创立“自然之友”,被党校研究者称为民间环保组织的“破天荒事件”。梁从诫本人时任全国政协常委,在政界与学界有着深厚资源,即便如此,“自然之友”的注册在当时依然遇到重重阻碍。   梁从诫最初希望挂靠在国家环保局之下,遭拒。随后,北京市环保局也拒绝了他。梁从诫不断找“婆婆”,不断被拒绝。最后,梁从诫曾供职的中国文化书院答应“收留”他们,组织名称定为“绿色文化分院”。曾有文化部官员疑惑地问,文化书院里弄个绿色文化分院,你们到底搞什么?梁从诫搪塞地回道:“主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人和自然的关系,比如天人合一等等。”   当年在偶然机会下接触环保领域的彭艳,后来成为了一名国际环保组织的从业人员,一度担任C40城市气候领袖群首任东亚区总监。在彭艳看来,民间组织一词,一度在中国政治社会的发展史中非常敏感,环保NGO作为民间组织的试水者,在当时测试了民间组织生存的可能性和政治法律边界。   除了自然之友,地球村、绿家园、绿色江河等日后在环保界颇为活跃的民间组织也在这一时段先后成立,学界普遍认为,这一时期环保NGO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国际因素的影响。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被认为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其时,中国政府积极参会,签署系列协议,并将环保提上了政府议程。对此,彭艳的解读是:“环境保护是一个共同目标,围绕环境保护,开展公众参与的组织化活动,即使是对于决策层中的保守群体,也是可以接受的。”   在成立之初,这些元老级的环保NGO主要的工作是进行环境教育和知识的普及,这与当时经济的发展形势有关。其时,邓小平南巡刚刚点燃了国人发展经济激情,国企改革与民企崛起是当时经济领域的主旋律,环境污染虽已在珠三角等工业先行之地蔓延,但于全国而言,其程度不算严重。   1995-2000年间,广州地区的灰霾天数达到历史高值,当时,广州的大气污染情况让不少到访的北京专家感到难以接受。其时,环保专家吴兑在广东从事大气污染的研究,他对自己的北方朋友说:“你别笑话我们,珠三角的今天,就是京津冀与长三角的明天。”   2000年之后,环境问题恶化,环保NGO逐渐转向通过公民行动影响政府决策。在当时,灰霾尚未引起重视,因水利而引发的生态破坏是环保界最热门的领域。2000年的关键词是“都江堰”,2002年是“昆玉河”,2003年是“怒江”,2005年是“圆明园”、“环境影响评价”和“松花江”。环保NGO四处出击,借力媒体,制造舆论以对政府决策施加影响。一贯秉持民间立场的《南方周末》在报纸上激越地写道:“人们已经不得不用‘风暴’来概括绿色力量的兴起了!”   在这一时段,环保NGO的行动主要基于知识分子对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环保NGO与各种利益集团反复博弈,批评、监督、呼吁知情权,其中不乏以一己之力扭转乾坤的英雄主义色彩。在当年的“怒江保卫战”中,环保人士在全国人代会上反对西南建坝未果,一位高层官员动用私人渠道致信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最终得到了“暂缓建设”的总理批示。   其时,环保NGO的行动倚靠魅力型的领导人(学者+体制内身份,比如梁从诫)和基于私人关系的社会资本(媒体从业者,比如地球村的发起人廖晓义,绿家园的创办者汪永晨)。在北师大副教授果佳看来,大多数环保NGO专业性不足,其环境倡导缺乏系统性支持,过于依赖其创始人,“他们面临代际交替的问题,起到的作用缺乏长期性和科学性。”   果佳的观点在环保组织的资金筹措中得到佐证。最老牌的环保NGO自然之友近年的筹资额裹足不前。该组织2007年的年度筹资额为333.4万元,其筹资额在2009年冲至一个小高峰,有537.8万元,但随后逐年回落,2013年仅筹资353.4万元。筹资额固非NGO实力的全部,但由此亦可见一斑。(关于自然之友的近况详见《民间NGO的环保诉讼烦恼》)   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民间环保氛围持续升温,环保类基金会的崛起是这一时期重要的行业事件。据基金会中心网数据,自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颁布以来,自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