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长主题来看美国华裔文学.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成长主题来看美国华裔文学.doc

从成长主题来看美国华裔文学   摘要:华裔文学是美国族裔文学中重要的一支, 当前有关华裔文学的研究者大多围绕其中国元素,以“他者”的视角来进行研究,忽略了华裔文学作品所体现的美国文学传统。而事实上,华裔文学有着极为鲜明的美国文学特征,其中“成长”主题即是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体裁结构。可以说华裔文学参与构建并丰富了美国文学“成长主题”,是美国文学传统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关键词:成长主题,美国,华裔文学   一、美国华裔文学的界定及发展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华人移民刻在天使岛木壁上的“天使岛诗集”至今, 美国华裔文学已经发展了百余年的时间。70 年代起亚裔美国人的声音在美国社会逐渐响起。1974年,《亚裔美国作家作品选集》正式编辑出版,该书的序言常被看作是亚裔美国文学的“独立宣言”,其中选录了《天使岛诗集》中的十四首诗和汤婷婷《女勇士》中的“白虎”一章。1988年,《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第一次收录了包括美国华裔文学在内的亚裔、非裔、西裔和印第安原住民的文学作品,并开辟专门章节讲述亚裔美国文学。   关于如何界定华裔文学,国内外学者有着各自的解读,但通常有两点需要明确: 第一, 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主要是用英文创作的,美国华人文学则通常用中文创作; 第二,“华裔美国人”是指那些出生于美国本土的华人后裔或已经申请加入美国国籍的华人。这两部分人多数从小生活在美国文化圈中, 接受的是美式教育, 作品中体现了中国符号与美式生活的碰撞与融合。   二、华裔文学身份和地位的构建   美国华裔文学作为族裔文学中重要的一支,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一为草创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华裔文学作品数量较少,其代表作品有刘裔昌的《父亲和光荣后代》、黄雪花的《华女阿五》; 二为转折时期,1960年代到1980年代,伴随着民权运动华裔族群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文学作品从数量到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升,汤亭亭是代表作家之一; 三为繁荣时期,1990年代以后华裔文学愈加成熟与丰富,逐渐淡化了作为非主流族裔文学的痕迹。随着后殖民主义理论的突现,华裔作家们开始意识到自身文化的特性,不再具有强烈的身份焦虑感,也不去挖掘文化认同的问题,而是采用一种自愿的“流亡者”身份来写作。作品中既包含了如何拼搏去获取生存的权利、满足自身的欲望,也包含了如何在双重文化冲击中重建自我身份、寻觅自身文化归属感。   近年来有关华裔文学的研究往往习惯将华裔文学放在“他者”的位置上, 在这一文化批评的视角之下,研究者往往强调华裔文学相对于美国主流文学的特殊性,却忽略了华裔文学作品所体现的美国文化特征。事实上,美国华裔文学的作者是美国出生、成长并接受教育的一代,作品极为鲜明地呈现出美国文学的特征,其中“成长”主题即是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体裁结构。三、成长主题与美国华裔文学   巴赫金在《教育小说及其在现实主义历史中的意义》指出,成长小说“主人公的形象不是静态的统一体,而是动态的统一体。主人公本身的性格在这一小说的公式中成了变数,主人公本身的变化具有了情节意义”。美国成长小说( American Initiation Novel ) 中“Initiation ”一词来源于拉丁语,意为“开始”,“入会”,“进入”。这种成长,往往具有仪式性质, 如主人公要经受割礼、挫折等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在磨练中获得顿悟,这样一种由年轻走向成熟、由“天真”走向“经验”的历程正是美利坚民族的心态在文学上的反映。   美国历史的发展似乎说明, 探索并居于荒野的政治和自然经历要求有一种认知和开创世界的能力。“成长”作为文学主题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典型的美国式的英雄(如,哈克贝里?费恩)总是攻击或嘲弄传统观念,勇敢出击去冒险,去开拓新“边疆”。因此, 理查德?利汉把丹尼尔?笛福笔下的鲁滨逊?克鲁索视为美国人的原型, 并称鲁滨逊是“我们所有美国人的祖先”。鲁滨逊留给美国人的遗产就是“主动性与开拓精神”。这种对周围世界认知的欲求正是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因此, 用成长小说来反映美国人渴望认识世界和探索世界的民族精神再恰当不过的。美国文学史中,表现“成长”主题的作品很多,如麦尔维尔的《白鲸》、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斯蒂芬?克莱恩的《红色英勇勋章》、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等。这些作品在主题上呈现出共同的特征,主人公多为青少年,描述自我与世界的冲突、挫折、困惑 ,苦闷与失望,追寻与顿悟。华裔文学中,如黄玉雪的《华女阿五》、汤亭亭的《女勇士》、谭恩美的《喜福会》、赵健秀的《唐老亚》,任璧莲的《梦娜在向往之乡》等, 都鲜明表现出了美国成长主题的基本特征。其主人公身份多为青少年,作品内容着眼于主人公的困惑与顿悟,描述成长过程中自我与外部的冲突,从天真到经验直至成熟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