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朱自清 儿女.ppt
朱自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北大哲学系。毕业后先后在江苏、浙江的中学任教。 朱自清的散文 他的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运用白话文描写景致最具魅力。如《绿》中,就用比喻、对比等手法,细腻深切地画出了梅雨潭瀑布的质和色,文字刻意求工,显示出驾御语言文字的高超技巧。 朱自清的散文 他的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在描写月色下的荷花之美时,作者将它比喻为明珠,碧天的星星、出浴的美人;在形容荷花淡淡的清香时,又用了“仿佛远处高楼上飘过来的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以歌声比喻香气,以渺茫比喻香气的轻淡,这一通感手法的运用准确而奇妙。 朱自清的散文 朱自清还有另一语言风格的散文,即用平易的语言,在朴素的叙述中寄寓真挚深沉的情愫。这类作品常常能表现作者正直、热情、进步的心怀,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等均为这一风格的代表作,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背影》。这篇散文洗去了他往日的铅华,透过父亲的一举一动,读者似乎看到了作者惨淡的家境及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总结 朱自清的散文问候、朴实、自然、贮满一种真情美。他的每篇散文均是表露自己感情和心灵的艺术品。 朱自清的散文思构精巧,结构严谨、和谐。善于把散文的思想和艺术有机地统一在一个焦点上,精巧而不露雕琢之痕。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平实,清秀而富有表现力。大量地吸收口语体的语言,使朱自清的散文表现一种明白、通俗、平易的朴实本色。 总结 朱自清无论在任何方面的写作,都描形、募声、敷色、设喻、拟想,均面面俱到,一笔不苟,将人人眼中见、心中有而笔下无的景象,闲闲叙来,细细描绘,勾勒出赏心悦目的图景,领略并沉醉于情、理、趣、景相融为一的艺术境界。朱自清的散文是文人学者型的,这是他的个人特点,同时又显示着新一代文人和名族传统文化的联系。 《儿 女》 作者:朱自清 人物梳理: 阿毛 阿九 阿菜 润儿 阿转 文章背景 朱自清 1898—1948 先生有过两次婚姻。1916年,他在老家与武仲谦女士结婚,婚后生育六个儿女,分别是长子朱迈先、长女朱采芷、次女朱逖先、次子朱闰生、小女朱效武、小儿朱六儿(1岁夭折)。1929年,武仲谦因患肺病不治去世。1932年,朱自清与陈竹隐女士结婚,婚后生有三个孩子,他们是朱思俞、朱乔森及幼女朱蓉隽。 朱自清儿子的情况 长子朱迈先(《儿女》中的阿九),1918年9月生于扬州,1933年到北平崇德中学念书,1936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受党组织的委派,进入国民党军队从事政治工作。1949年所在部队起义,进入广西军政大学学习,1950年任中学教师。1951年11月,被以“匪特”罪处死,1984年12月平反昭雪。 二子朱闰生(《儿女》中的闰儿),1925年生于扬州。在扬州读中学时,与江泽民是同班同学;后因家庭经济困难,读到高中二年级辍学;先后做过小学教员、报馆职员;解放后,进入华北大学学习;后分配到山西省财政厅工作,曾任山西省政协委员。 三子朱乔森,著名中共党史专家、学者。1933年8月出生在北京,1948年读高中时参加中国共产党,1951年4月进入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常务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毛泽东之孙毛新宇1992年攻读博士学位的导师。 幼子朱思俞,南开大学计算机系教授。1952年进入南京华东航空学院飞机系学习,后进入西北工学院读研究生。1959年留校任教。文革结束后,调入南开大学,系该校计算机系的第一代教师。 朱自清女儿的情况 长女朱采芷(《儿女》中的阿菜),早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教育系,与石油工程师王永良结婚后,进入上海松江县一所高中任老师。1948年,夫妻二人去台湾。后随夫去了美国。 二女朱逖先,天资聪颖,高中毕业后就做了一名教师。22岁时暴病突然去世。 三女朱效武,小学毕业后,因家中经济困难辍学在家。1948年结婚后随丈夫迁居上海,从事街道工作,一直到退休。 四女朱蓉隽,早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调清华大学工作。母亲去世后,随丈夫去了美国。 在背影中朱自清以儿子身份写父亲,在儿女中一父亲身份看儿女。身份不同,真情却同样。 赏析品味 童年在大家庭中的闹热场景,一幕幕迭现在眼前。生动,活灵活现的展示家庭的美好。文章没有浓墨重彩,也没有刻意雕饰。作者只是以庄肃的态度,稳静地述说自己在对待儿女问题上的心灵的历程: 年轻时,没有任何精神和物质上的准备,数年间,竟成了五个孩子的父亲。可是自己居然不会做父亲,仍然按照古老的传统,用粗暴的方式对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