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纵横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习方法纵横谈

学习方法纵横谈 虽然是针对中学生的,但是方法可是终身受用 “才上一层楼”和“更上一层楼”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过去,我很喜欢王安石的这首《登飞来峰》小诗,因为它不但是一幅出色的风景画,一支表达雄心壮志的抒情曲,而且还蕴藏着耐人寻味的哲理。苏东坡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王之焕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都可当作这首诗的注脚看。   前不久,翻了一下袁枚的《随园诗话》,见其中有这样两句诗:“到此已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   于是,我觉得,王安石和王之焕的诗,只有和这两句诗相结合,其含义才更为完善。   从来在文化科学上有卓越造诣的巨人,当别人纷纷赞誉他们时,他们似乎已登上了最高层,“已穷千里目”了。但这些巨人们却往往自以为“才上一层楼”, 前面还有千层万层待攀登。 正因为自以为“才上一层楼”,才能使自己不断地“更上一层楼”,最后真正达到学术文化的最高层。 “学”和“问”   学问、学问,──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将“学”与“问”二字并提,把它们紧紧地联在一起的。它意味着“问”不但是属于学问(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也是求得学问(知识)的一种重要方法。这是我国人民在求知方面的一个极其富贵的传统。   《大学》中有“博学之,审问之”的话。宋代思想家张载也说过:“洪钟未尝有声,由叩乃有声;圣人未尝有知,由问乃有知”。这些话都揭示了学习过程中“学”与“问”的辩证关系。问的基础是学,不在学习上进行探索与思考,就不会发现问题,也就谈不上“问”──向自己提问、向别人请教。相反,倘若不经常在自己脑子里放一些问号,不虚心向师友提问请教,自己在学习上必然会孤陋寡闻、停滞不前。   人们的认识过程总是这样的:疑(提出问题)──谋(分析问题)──断(解决问题)。毛泽东同志说过:“一篇文章或一次演说,如果是重要的、带指导性质的,总得要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办法。”这几句话虽然只是针对演说和写文章而言,但实际上给每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   学问、学问,这是经常挂在我们口头上的一个名词,但我们却往往有意无意地片面强调“学”而忽视了“问”。因此,强调一下“问”的作用,看来是必要的。 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宋代伦理学家朱熹所写的一首题为《观书有感》的诗。意思很明白:池塘展现在诗人面前,池水平静得没有一点纹漪,清澈见底,宛如一面镜子。水底天中,云彩飘来飘去,美妙极了。于是诗人羡慕地发问:“池水呀,你为什么能够这样清澈呢?”也许诗人考虑得到了答案,也许是池塘开口回答:“因为有源头的活水不断地流进来呀!”   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把诗当成写池塘的咏物诗,那是不够的。诗人的用意是指读书──学习。   怎样才能使自己所学的知识像诗中所描写的塘水那样清澈、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呢?这决定于塘水不是一池死水,而须有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滚滚流来。这里可从两层含义来理解:一层含义是说,知识必须和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脱离了实际的知识是死知识,无用的知识,正像从腐臭的死水中看不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美景一样;另一层含义是说,学习是永远不能自满的。自满了,就像塘水断了源头,即使开始时也曾清澈可爱,但日子一长,仍会逐渐混浊而腐臭。   “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正是知识的永不枯竭的源泉啊! 斯芬克斯之谜   一个希腊神话说:有个狮身女首而有双翼的怪物,名叫斯芬克斯。它经常踞坐在路旁岩石上,出谜语给过路的行人猜:“有一种东西,起初是四只脚,后来是两只脚,最后是三只脚,脚最多时最弱小。这是什么东西?”这个谜语难倒了许多人,当时不能回答谜语的人就被杀死。后来,一位名叫爱迪普斯的过路人猜中了,谜底是“人”。于是,斯芬克斯自投岩下而死。   在治学精神与治学方法上,我们可从这个神话中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呢?   我觉得,所有的学术文化史,实际上就是各种谜的不断提出与解决的历史。在每种学术文化史上,好象都有这样一个斯芬克斯,它向研究者提出许多难解之谜。许多人不能回答这些谜,便成了斯芬克斯手下的败将和俘虏;但有的人却像爱迪普斯一样,通过艰苦的思考和研究,终于揭示了谜底,征服了斯芬克斯,对学术文化作出了创造性的新贡献。谜,对于那些不愿多动脑筋的人说来是可怕的,它意味着灾难;谜,对于那些在文化科学方面有雄心壮志的人说来,却是可喜的,它意味着为人类建立功勋的可能性。   只知道背诵过去的爱迪普斯们已揭示的各种谜底,而不愿通过艰苦的劳动去探索过去和现在尚未揭示的谜底的人,决不可能成为文化科学上新的爱迪普斯。   谜──在治学过程中,有什么比谜更富于诗意、更能引人入胜的呢?

文档评论(0)

bh100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