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香港话与广州话的区别
香港话与广州话的区别
一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和一个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在沟通上完全没有问题,只是在某些口语表达方式上略有不同。不过,回归十年来随着与内地的接触日益频密,在潜移默化中两地的语言都在起着一些变化。如今香港倡导的两文(中文、英文)三语(粤语、普通话、英语)教育,与广州目前日益流行的港式粤语,都是体现出两地在回归后语言文化的互相交融演变。
穗港两地粤语略有区别
中山大学中文系谭步云博士研究广州和香港两地粤语文化多年,他说在上世纪80年代早期,有学者提出粤语的双中心论,以为广州的粤语和香港的粤语都是粤语的代表方言。于是,冠名为“香港方言”的研究著作逐渐面世,甚至有“香港方言”的词典。
不过他认为,虽然两地的粤语存在一些差异,但还不至于像吴语中苏州话和永康话或湘语中长沙话和双峰话的差别那样大。如果广州话和香港话的差异有和四邑话的差异那么大,双中心论可能成立。因此,与其称为“香港方言”,还不如称为“香港话”。不过这种“香港话”,其实是指香港人的口语。它和香港人写的书面语有一定的距离。
谈到“广州话”与“香港话”的差异,谭步云博士说:“首先是韵母不同,有一些香港话中的韵母是广州话所没有的;其次是‘广州话’有高平变调和两个阴平调,香港话一般只有高平变调;不过两地语言最大的区别在于词汇差异,有学者拿《实用广州话分类词典》作语料作过分析,穗港两地之间存在差异的词有839个,占整部词典的12.34%。之前广州话受普通话影响,而香港话受英语的影响,后来则互相影响。”
谭博士举例,广州话与香港话有以下几方面的差异,首先是外来词的音译或意译。例如:“Chelsea”和“Arsenal”,广州话叫“切尔西”和“阿森纳”,香港话叫“车路士”和“阿仙奴”;“stereo(stereo phony)”,广州话叫“立体声”,香港话叫“身历声”;“laser”,广州话叫“激光”,香港话叫“镭射”。其次是古语词的扬弃。例如:“祖上的福泽”,广州人没有专门的词语,香港人则叫“父荫”;“上课”,广州话就叫“上课”,而香港话叫“上堂”;“公安警察”,广州话叫“警察”,香港话叫“差人”。还有就是彼此新造的词语。例如香港方面的“金鱼缸(股票交易场所)”、“草根阶层(底层民众)”、“大哥大(早期的无线电话)”和“文员(秘书或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员)”“收皮”“二打六”等等;广州方面的“大团结(十圆面值的人民币)”、“车间金鱼(工厂里经常游手好闲的人)”和“托大脚(阿谀奉承)”等等。
港话靠文化产业影响广州
谭步云博士还介绍,香港话的发展是得益于以香港话为语言媒介的文化产业异常发达,而且香港话也是主要通过文化产业的渠道来影响广州话的,例如粤剧,电影,经典的有李小龙、成龙、周星驰等人的作品,以及现在每晚不停播放的香港电视连续剧和流行歌曲。
正是这般庞大的文化产业,大大地向内地推介了香港话,令到今天的广州方言中就有一定数量的香港话词汇。例如之前流行于《疯狂的石头》中的‘顶你个肺’都是源于香港话,如果再加上之前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中的香港话文化对内地特别是广州的文化影响就更深。”至于具体词语方面,谭博士指,例如“冷气”、 “Book位”之类香港话已经渗透到广州人的日常生活中。
近年港话开始与内地融合
回归十年来,随着香港与内地交流的日益加深,香港话开始受到大陆语言包括普通话、广州话的影响,谭教授说,总结来说目前香港已经形成了两文(中文、英文)三语(粤语、国语、英语)的语言现象,而且英文水平在下降,不过中文的书面语方面就比以前有所提高。
在此以前,香港话也受主要来自台湾的普通话的影响,譬如上世纪80年代之前,国语歌曲在香港很流行的但语言受到的冲击比较小,充其量就是个别词汇的接受。譬如把普通话称为“国语”,自开放改革后,同时又接受了“普通话”一词。这一点,表现了香港人容纳的心态。
今天某些普通话的词汇也进入到香港话中,例如“你办事,我放心”、“领导”、“爱人”、“个体户”等。而香港话中有些词语已由英语改为普通话,或兼而用之,如“忌廉(cream)”改成“奶油”,“听尼士(tennis)”改成“网球”,“杯葛(boycott)”改成“抵制”,“仄纸(cheque/check)”改成“支票”等等。
香港专栏作家岑逸飞在1995年有个预测,九七后的香港,特区政府如果对语文政策不作出任何干预,任其自然发展的话,则香港多半会从广东话和英语并存的双语社会,过渡到广东话、英语,加上普通话的三语社会,谭教授说,现在看来,似乎真有这么一种趋势。
新新港人要懂“两文三语”
香港自成为英国殖民地之后,大部分政府文书都以英文为主,英文成为官方语言,中文没有法定地位。香港教育界及大专学生从1970年起开始争取香港人最常用的中文成为法定语文。港英政府于是在1971年成立公事上使用中文问题研究委员会,结果指出中文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