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15年商业模式变迁.doc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腾讯15年商业模式变迁

腾讯15年商业模式变迁 本文转载自《新财富》杂志的《“帝”企鹅的顶层设计》一文,作者为王伟、魏炜、华欣。本文是少有的对腾讯15年历史与商业模式演变进行纵横切剖的透视之文,虽长,但读来很酣畅过瘾。不过,虎嗅略表异议的是,题目叫“顶层设计”似有不妥。想必马化腾也不认为他一路做腾讯下来,是从“顶层设计”而来,相反,倒是由涓涓细流,最后流淌为浩汤,比较符合实际。 以下,为该文主要内容,在原文基础上略有删节。 2013年9月3日,腾讯(00700.HK)以421.2港元/股收盘,总市值达7799亿港元,中国互联网公司市值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按当天的汇率牌价折算,在全球互联网公司中,腾讯的市值仅次于谷歌的3000亿美元和亚马逊的1360亿美元。并且,就在市值破千亿美元的当天,马化腾又联手搜狐张朝阳,以4.48亿美元外加搜搜等资产购得搜狗36.5%的股权,将同为竞购方的360和百度两位老对手再度击退。 从8月5日微信5.0版本推出,腾讯的股价就开始了一路飙升,屡创新高。从市值6000亿港元到7000亿港元,腾讯这只“凶猛”的企鹅,前后只用了50天时间。而2004年6月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时,发行价不过3.7港元/股,市值数十亿港元。这家1998年成立、以一款免费的即时通讯软件起家的小企业,经过14个年头的发展,已经成为年营收超过70亿美元的互联网巨头。 微信的高速成长和高黏性,让许多行业面临被挑战甚至被颠覆的可能。究竟如何理解微信这款产品的发展轨迹,继而推断其发展方向?仅从单一产品的角度并不能完全解读,必须要将微信放在腾讯公司的大背景下,结合其顶层设计的逻辑和整体架构,才能尝试解答微信何以诞生、在腾讯庞大的产品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未来如何商业化以及会给移动互联网生态带来哪些变化等一系列问题。 “流量变现”的实践者 普通用户对腾讯的认识或许仍停留在QQ即时聊天工具上,但这个好用的即时通讯工具,绝大部分用户却没有花一分钱来使用它。而且腾讯还提供了众多其他的产品和内容,例如微信、QQ音乐、QQ门户等。一个互联网用户,完全可以免费利用腾讯的产品来满足大部分的在线生活需求。而腾讯则依赖超过2万名员工以及庞大的服务器群,来提供这些产品和服务,运营成本并不低。那么,腾讯是如何一步步通过这些成本不低的免费工具,来打造一个年营收超过70亿美元的互联网企业?QQ又是如何盈利的呢? 自从互联网企业的鼻祖雅虎开了服务免费的“好头”以后,“烧钱赚流量”和“流量变现”就成为了横亘在所有互联网企业面前的难题。如何获得流量(战略选择)和流量的变现效率(商业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互联网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值表现。回顾腾讯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它对“流量变现”这个难题,交上了一份相当出色的答卷。 生存之困 1998年,软件工程师马化腾模仿以色列即时通讯软件ICQ,开发了中文版的OICQ,并和友人一起创立了腾讯。虽然是模仿,但OICQ还是进行了一些适应中国用户使用习惯的“微创新”。同时期,中国互联网用户人数进入爆发期。内外部因素的结合,使得OICQ的用户数量增长迅猛。1999年2月首次上线后,两个月内注册用户就达到了20万,到11月时,用户数已经突破百万。 这个成绩在让创业者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烦恼:如何盈利?从产业格局的角度分析,市场上同类型的即时通讯产品有数十款,且本身技术含量不高,准入门槛低;用户关系网尚未建立,用户迁移成本低、议价能力强;用户没有支付习惯,且支付方式也不成熟。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OICQ根本无法向用户收费。商业模式的缺位让企业找不到盈利之门,但猛增的服务器成本、带宽成本和人力成本却随着高速增长的用户数实实在在地发生。企业何以为继? 最开始,在没有实体产品的前提下,腾讯曾尝试出售虚拟商品,最先想到的是出售靓号。但这种商业模式价值空间有限,无法匹配高速成长所带来的成本支出。同时过度依赖出售号码的商业模式会严重破坏用户体验,使得完全免费的竞争对手更容易吸引用户,从而动摇即时聊天软件的价值基础—用户数量。这时,创始团队成员只能靠着替电信运营商做一些短期项目来贴补。 2001年,因为和ICQ知识产权诉讼而更名的QQ,注册用户已达5000万,但仍未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在这种境况下,创业团队甚至动起了出售公司的念头。此前,QQ的模仿对象,同样没有商业模式的ICQ,被AOL以4亿美元收购。考虑到QQ在中国市场的先发优势,虽然前景不明,但IDG和电讯盈科还是向腾讯提供了220万美元的风投资金。 这段早期在生死存亡边缘挣扎的压力,以及不断增长的巨大用户数量所带来的诱惑,给腾讯种下了不断战略扩张和寻找商业模式的基因。 第一桶金:向用户收费的三种模式 依托庞大的注册用户数和活跃用户数以及用户之间的网络效应,通过电信增值服务向用户收费、虚拟商品销售以及“Freemium”三种模式

文档评论(0)

dfd799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