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朝科举反舞弊的措施及效果.doc
清朝科举反舞弊的措施及效果
摘 要:清朝在防止科举舞弊方面实行的几项措施颇有成效,基本保证了选官的公正性和官员的基本素质。清廷对科举舞弊的处罚手段严厉,许多官员因此锒铛入狱甚至人头落地,以至于舞弊之风消失了几十年。其做法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清朝;科举;舞弊
中图分类号:D6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010-03
中国封建社会是官本位社会,做官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能够当官就意味着能够拥有一切,什么“黄金屋”、“颜如玉”通通不在话下。因此,众多士子削尖脑袋想要成为官员,以至于白发苍苍者依然奋战于科场。然而,作为入仕主要途径的科举,录取比例相当低,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十分激烈。因此,为达成所愿,许多人铤而走险,舞弊现象也就层出不穷了。与此同时,历代统治者为了保证科举的公正性和所选官员的高素质,总是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以防止科举舞弊。在科举制度的发展过程中,舞弊与反舞弊的斗争不断升级,至清朝达到了高峰。清朝科举舞弊现象的泛滥比历朝历代都要严重,给清政府的统治造成了极不利的影响。为了巩固统治,清廷重拳出击,严厉打击科举舞弊,不仅制定了非常严密的法律法规,还采取了许多前人没有使用过的具体措施。清朝统治者将反弊工作视为科举成功的关键:“严申禁令,告诫防闲,?风纪而端士习,有清视为科举中之要政。”[1]56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只要严厉执行,效果就会十分明显。因此,笔者认为,尽管清朝的反弊措施还有种种不足之处,但总体上是十分成功的,措施本身没有太大的问题。
一、清代科举的舞弊手法
清代的舞弊手法集历朝历代之大成,主要有五种,分别是通关节、夹带、冒籍、换卷和传递。
第一,通关节。通关节即作弊考生通过行贿等不法手段,与考官取得联系,结成关系网,再通过泄题、做记号等小动作,来达到考试通过之目的。清代通过通关节而作弊的事例很多,不胜枚举。顺治十四年顺天府乡试,同考官李振?四处收受贿赂,不法考生与其串通关节者达到25人。康熙三十八年顺天府乡试,主考官李蟠和副主考官姜宸英收受贿赂,录取了很多通了关节的官员子弟,被落第考生讽刺为:“老姜全无辣味,小李大有甜头。”“康熙五十年辛卯,江南士子吴泌、程光奎赂副考官编修赵晋获中。二人素不能文,舆论?然。”[2]光绪十九年,鲁迅的爷爷周福清派人带信给自己的同年进士、当年的浙江省乡试主考官殷如璋,意图贿赂殷如璋,为自己的几个亲友打通关节。通关节严重败坏了官场风气,影响极其恶劣。
第二,夹带。夹带也称“怀挟”,即将与考试相关的资料偷偷藏在身上混入考场。在科举考试中,考生夹带的方式不胜枚举,连鞋底、帽顶、砚台等都被开发出了夹层。乾隆九年,乾隆帝下旨道:“科场为国家抡才大典,关系綦重,向来外场弊窦多端,士子怀挟文字入场,希图戈获。此等无耻之习一日不除,则真才何由得出?今年顺天乡试,朕已降旨,严饬所司实力稽查。闻外省夹带之风亦复间有,不可不严行禁止。”[3]结果,在这次顺天乡试中,乾隆帝派自己的两员亲信大臣带领大批兵役进行突击检查,第一场就搜出夹带21人,第二场又搜出夹带21人。这些被抓之人夹带手法花样百出,甚至藏在了卷尺和内裤之中,令人叹为观止。夹带在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胜算,是考生作弊的惯用手法。
第三,冒籍。“冒籍”也称“冒籍跨考”,类似于今天所谓的“高考移民”。“冒籍”考生主要从文化教育发达、考试竞争激烈的江南地区流向文化教育相对落后、考试竞争相对和缓的北方。顺天府乡试时,南方士子冒充大兴和宛平两县籍贯参加考试的人十分多。嘉庆十二年,通政使司副使泰和奏称:“山西省近年以来,南省士子接踵冒籍考试,入学补廪者相继而起,其中获登科第、身任职官者亦不乏人。”嘉庆帝就此指出:“冒籍混考,希图幸进之弊,不独山西为然,各直省恐亦在所不免。”[4]晚清名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和晚清状元、民国大实业家张謇都曾经冒籍跨考过。冒籍跨考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正性,是清代一个难以根治的顽疾。
第四,换卷。换卷即买通考官或科场书吏,利用誊录或阅卷的机会调换试卷。嘉庆三年湖南乡试,宁乡贡生傅晋贤与科场书吏樊顺成勾结,调换他人试卷成为解元。樊顺成自己承认,类似事情干过很多次。“咸丰八年戊午,顺天举人平龄?、墨卷不符,物议沸腾,御史孟传金揭之”[2]。换卷之举,损人利己,行为极端恶劣。
第五,传递。传递即先由作弊考生将考试题目送出考场外,再由场外的枪手代为答卷,最后将答好之卷送回到作弊考生的手中。乾隆五十二年,礼部上奏:“京城举场附近之地,近科以来,闻有积惯奸徒,窝藏枪手,专为场内代倩文字。而不肖举子,勾通外场巡绰兵役及闺中号军,将题目走漏消息,用砖石等物掷出场外。及文字作成,或遥点灯杆,连放爆竹;或将驯养鸽鹞,系铃纵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