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思想论文中国古代经济管理思想初探56117.doc

经济管理思想论文中国古代经济管理思想初探56117.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经济管理思想论文中国古代经济管理思想初探56117

经济管理思想论文中国古代经济管理思想初探 摘要:中国古代宏观经济管理思想是华夏文化中的突出成果。它有以富国为目标的“富国之学”“,本末”并重的经济结构论,以及“善者因之”的自由放任“,通轻重之权”实行国家调控的两条不同的宏观管理方针。总结、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宏观经济管理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并借鉴西方科学管理方法的经验,可以创造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管理的理论、方针与方法。 关键词:中国古代;经济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宏观经济管理思想非常丰富,本文仅就宏观管理的目标、结构以及宏观管理的方针等,作些简单的介评,并结合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管理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以富国为目标的“富国之学” 这是中国经济管理思想史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早在西周建国之时(约公元前1100年),尚父姜太公就提出要实现“国富而家娱”。春秋初期(约公元前700年),齐相管仲明确提出“富国安民”的经济目标。儒家的创始人孔丘,把“富国富民”看成是治天下的重要任务。这是中国古代“富国之学”思想的雏形。 “富国之学”的成形是在战国时代(约公元前4-2世纪)。主要代表人物有两个:一个是商鞅,二是苟况。 商鞅的“富国之学”是以“农战论”为核心的。他说“国之所以富,农战也。”这就是说,国家要富强,一是抓农业,二是抓战备。在农与战二者的关系上,他认为农是战的基础;在富与强二者的关系上,主张富不离强,富是为了强;在富国与富民二者的关系上,他认为重点是富国,要富国就要限制富民。可见,商鞅的“富国之学”实际上是一种封建的国民经济军事化思想,严格说来还未完全形成“富国之学”。 苟况的“富国之学”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封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目标论,是对先秦思想家关于富国富民思想的综合和发展。其基本观点为:a.富国并不单是为了强兵,归根到底是为了发展国民经济,增加国家财富;b.提出“上下俱富”,把富国与富民统一起来,把民富作为国富的基础;c.认为“田野县鄙者,财之本也;垣窖仓库者,财之末也。”即认为农业生产是财富的本源,而物资的储备只是财富的“流”,从而提出“开源节流”的财政方针;d.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上,主张“强本”(即发展农业生产),又强调“节用”(即节约消费)认为只要强本节用,则天下不能贫。 西汉时期,“富国之学”有了进一步发展,这突出反映在桑弘羊的富国思想和政策上。桑弘羊辅佐汉武帝理财数十年,推行了一套富国之策。主要有盐铁专卖、均输平准、统一币制、经营公田和边境屯田等。进入近代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一些进步思想家们在继承古代的“富国之学”时,都与奋发图强反对外国侵略的时代总任务联系起来,从而赋予“富国之学”以新意。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阶段,如何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的“富国之学”呢?这就必须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路线联系起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基本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因此,我们现代的“富国之学”的基本特点: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立国之本,二是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三是把富强与民主、文明结合起来,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下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本末”并重的经济结构论 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农立国,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主要的和统治的地位,因此当时人们把农业称为“本业”,把手工业和商业称为“末业”。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无可厚非的。问题在于如何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这就涉及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比列结构问题。对此,古代思想家们就农业与工商业的关系问题,进行了长期的争论。直到近代才基本上统一了认识。到西汉初期,儒家学者接过先秦法家提出的“重本抑末”论,加以改造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统治服务。贾谊作为儒家学派继承者,向汉文帝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西汉儒家学派的另一著名代表错,则把“重本抑末的”。明末清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出现,本末之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率先提出了“工商皆本”的观点,认为不应按部门划分本末,而应按是否有利于社会财富的增长作为划分的标准。进入近代以后,进步思想家们一般都认为农工商必须并重,不可偏废。 以上所述本末之争的历史过程,从“重本抑末”到“本末并重”,再到“以商立国”与“定为工国”,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过程,也反映了经济结构的逐步变化的过程。同时,这种本末观的变化,也给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带来积极的影响。结合我国现阶段的情况,要搞好当前的治理整顿和进一步深化改革,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有效供给,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特别

文档评论(0)

puu811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