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发展、分期doc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分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或人类化。有了人就开始有了历史,也开始了文化。所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知道其起源问题。
炎黄文化
炎黄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炎黄文化可以理解为中华文化或中国传统文化;狭义的炎黄文化,可以理解为炎帝、黄帝时代的文化或炎黄时代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本讲所说的炎黄文化,主要取狭义,有时也涉及广义的内容。
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黄二帝伟大历史功绩,早在《逸周书》、〈〈国语〉〉、〈〈周易·系辞〉〉等先秦文献中就有记载。相传炎黄神农氏率领其部落作耒耜爻辞爻爻爻爻爻爻
乾、坤、震、巽、坎、离、?艮爻爻爻爻辞爻辞爻辞爻辞爻辞 《易传·系辞上》把自然,社会,人生联系起来对包括世界观在内的宇宙生成论做了一个最高的概括与表达:“《易》有太极,是生两议,两议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发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太极”谓世界的本体,“两议”谓阴阳。自然的演化,产生了阴阳,阴阳化生万物。这是中国最早的,也是最富理论性的宇宙生成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它表现了中华先祖们对人类生存环境的自觉意识和理性抽象,字引导后世充分认识自己的生存环境,“发象天地,变通四时,”顺天而行,变动不居,遵循自然之道,才能驱弊以尽利,逢凶化吉,成就大业。
《易经》本身是个占卜的书,带有一定的神秘,即迷信色彩,仅此不会又太大影响。《易经》把它哲理化,使得它对中国的哲学,文化,特别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又以下几个方面:
“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易传。说卦》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叁天两地而倚数,观乎于阴阳而立卦。(由数所占噬出来的64卦象,明确地包罗了天、地、人的万物之象)。《易传·系辞下》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易经》64卦每一爻爻爻爻”太和”是天地人整体运动的最佳状态)。
“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辨正思维。《易传·系辞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任何变化都是离不开阴阳,阴阳相互依存,相反相成,这就是自然之道)。“是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天地自然以至人间社会,一切都是“有对”的。刚与柔,天与地,乾与坤,日与月,寒与暑,男与女等等。惟其如此,天地之间才有变化。其变化的动因是对立石的相推,相荡造成的变化。)《易经·泰》九三爻昃矣《易传文言坤》”思想结合起来。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给予了极大的影响。
“五行”一词最早见《尚书·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甘誓》是夏启讨伐有扈氏在甘这个地方向六军发布的命令。全面论述“五行”学说内容的则誓《尚书·洪范》。洪范即洪范九畴(九条大法)。第一条大法,“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这是关于五行学说的最早的记载。传统看法认为洪范就是《史记·周本记》所载“周武王克殷后被俘的商朝贵族箕子答武王问天道的言论,其年代可以断定为殷末周初时期。
关于“五行”,在先秦其他文献中还有记载。《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国语·鲁语》:“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国语·郑语》记载:史伯提出:“以土为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这些资料表明,在殷末周初,中华民族已经形成了“五行”的文化概念。“五”是五种物质,“行”古文作,如街道之形,有道路之意。这是早期朴素的世界形成观念,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这五种物质性的东西演化而成的。
关于“阴阳”的概念,先秦文献也记载颇多,其中最典型的是《国语·周语》记载伯阳父论地震的资料: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即伯阳父认为,地震是“阴”、“阳”两种具有能量的物质相冲的结果。
春秋战国时代,“阴阳”的概念已被诸子百家广泛应用。如《易传》中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性也,成之者善也。”“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相济”,《老子》中“万物负阴而艳阳,冲气人以为和”的诗句,以及《荀子·礼论》中的”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认识等等。即从理论化,系统化的中国思想文化上讲,“阴阳五行”学说在《易经》之后,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形成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战国中后期,随着中国思想观念文化的融合过程,阴阳与五行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教程二级WPS Office高级应用与设计:演示文稿的创建与编辑PPT教学课件.pptx VIP
- GB∕T 19224-2017 烟煤相对氧化度测定方法(高清版).pdf
- 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下册unit 3PPT参考课件.ppt VIP
-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 gb50367.pdf VIP
- 音标英语《坏兔子的故事》中英对照 标注音标.pdf VIP
- 2025年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人员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协同治理视角下退役军人就业服务体系存在问题及优化对策研究--以成都市Q区为例.pdf
- 吉林市2024-2025学年度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 (一模)英语试卷(含答案解析).pdf
- 《劳动教育》全套教学课件(第二版).pptx VIP
- 液化气站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汇编众达液化气站.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