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产主义大楼身影下.docVIP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共产主义大楼身影下.doc

在共产主义大楼身影下   黄昏时分,斜阳照着安化楼,大楼的影子拖得长长的,罩住了老徐的身影,是回到小屋的时候了。   上午10点以后,老徐按时离开他8平方米的小屋,下楼来到安化楼与毗邻的铁路楼之间的空地。   小屋里有几盆绿萝和吊兰,是妻子去世后留下的。老徐不善于侍弄,有些已经凋残。有时心境矛盾:愧疚,却又想索性抛弃。 岁月剥落的共产主义大楼,似乎是身形过于庞大的过客。   除了植物,小屋里没有鲜亮的颜色。墙壁靠天花板的部分,浸染着陈旧岁月的蜡黄,下半部分则稍显白净。妻子个子不够高,只刷了够得着的地方。   小屋里的生活总是这样,开了头却半途而废。比如和妻子商议的那个计划:离开这个小屋,离开这幢大楼,去郊区买个房子,养畜弄蔬,安度余年。但妻子去年突发脑溢血走了’把老徐留在了停摆的时光里。   空地上聚集了附近居民小区的老人,有人在玩扑克牌,争上游,赌注是一张牌一毛钱。下象棋的多是老头们,旁边看的一大堆,有时候下着下着就会吵起来。老徐觉得这样的胜负输赢很无聊。但他偶尔也下下。   老徐更想找人聊天,聊天内容主要来自他家里订的报纸和杂志。老徐说:“我的眼睛快要看瞎掉了。”   但接话者越来越少,邻居不买账,“他讲那些,都是报纸上犄角旮旯里一般人看不上眼的东西。”   老徐觉得,人们在背后议论他,因为他从不掩饰。“我不喜欢社会有阶级和阶级斗争。不喜欢私有制。这就是我的信仰。”当初搬进安化楼,原因之一是冲它“共产主义大楼”的显赫名号。   老徐不会像住在楼下的妇女,在雪天骂街:“地这么滑还不找人把雪扫了,非得摔死个人才好呢?每月交的卫生费都哪儿去了?”   对于身后日见破敝的大楼,老徐的感情要深刻得多。   1 老徐去看过两次心理医生。他说:“怎么能说没有阶级了呢?当初号召我们打倒大地主刘文彩,可现在有些‘地主’,比刘文彩大多了。”   他又说:“我住的那栋楼,原来是公家的,人民大众的财产,可是后来的住户可以转租给别人,可以卖居住权,还到房管所去办手续。这什么意思啊?”   这些,是令老徐“始终睡不着觉”的问题。   医生束手无策,说这不是心理医生能解决的问题。他建议老徐“找搞理论的人多聊聊”。   但老徐不认识“搞理论”的人。   老徐住的“那栋楼”,因附近的安化寺而得名,位于北京市广渠门内大街14号。诞生之初,它还曾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公社大楼。   大楼落成的具体时间,已经莫衷一是,但有两点是清楚的:它是“大跃进”的产儿;刚盖起来,就遇上了“困难时期”。   1958年,借“大跃进”之东风,毛泽东提出在中国城乡建设共产主义人民公社。当年10月底,全国的人民公社达到2.6万多个。11月,中共八届六中全会通过决议,人民公社“在城市中应当继续试点”。   什么样的城市建筑才能适应人民公社的生活?   上级的指示是人民公社化,家务劳动社会化。围绕这两条,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工程师金诚和同事们发挥了集体智慧。   “要让人们不为家务劳动操心,全身心扑在工作上,必须有大食堂。” 老徐在时钟停摆的小屋里,妻子留下的植物陪伴着他。   “大人们都忙工作,得有托儿所专门照顾小孩。”   “人民公社经常开会,得有专门的会议室。”   “来了客人,得有地方住,楼里要修宾馆……”   “虽然一切有供应,针头线脑总需要买,最好每层有个服务部。”   此种设计在国内外“史无前例”,金诚们心里也没谱,建议先搞一个三四层的综合楼做试点,成功了再成批复制。   但方案获得北京市一位领导激赏,试点改为在北京市四个区各盖一栋“公社大楼”,其中三幢大楼最终落成。   当时的广渠门内一带,还是成片的菜园子,菜园子再往南是一片乱葬岗。安化楼的落成,彻底改变了这个地方的天际线。“站在楼顶就能看到天安门。”楼顶还装有当时北京城唯一的警报器。“演练的时候,那警报器一响,呵,全北京都听得见。”老住户王守恒说。安化楼建成后,他第一批住了进来,负责楼里的水暖工作。   安化楼高11层,层高三米,都是超常规格。大楼底部的墙比上层厚,是稳固的梯形结构。据说,公社大楼用的建筑材料,含有盖人民大会堂的下脚料。楼面刷成洋红色,门前带着两个小花园,进门四根红色大柱子,每个柱子上四个壁灯,墙壁雪白,地上铺的是红花方砖。每层走廊都悬着五盏明煌煌的吊灯。不知情的人路过,往里探探头,“都不敢进,以为是大机关”。   大楼的布局呈“U”型,一通到底的走廊分四段,靠东第一段是招待所,每层两个大食堂,此外包括托儿所、小卖部等公用房屋,九到十一层则是俱乐部和会议室,“将来要在这里开会、议事、跳舞。”   人们猜测,什么样的人能住进去。   王守恒说,这幢楼挑的是优秀人才。当时住进安化楼有一个规定,就是家庭个人平均收入不得低于30块钱。“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