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曙一区古潜山剩余油研究与挖潜.doc
曙一区古潜山剩余油研究与挖潜
[摘要]曙一区古潜山于1985年以蒸汽吞吐方式投入开发,随吞吐周期的增加,油藏含水快速上升。通过加强油藏底水运动规律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剩余油分布特点,针对性地开展油藏挖潜,改善开发效果,提高油藏最终采收率。
[关键词]古潜山 底水锥进 剩余油 堵水
中图分类号:TE3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3-0358-01
1、概述
1.1 油藏概况
曙光油田曙一区古潜山油藏,构造上位于辽河断陷西部凹陷西斜坡中段。是在基岩背景上形成的穹隆山。属于边底水和裂缝发育的块状稠油潜山油藏,具有油稠、底水能量充足、纵横向裂缝均发育等特点。
1.2 油藏物性
曙一区古潜山油藏开发目的层为中上元古界长城系大红峪组,油藏埋深950-1390m,属于裂缝性底水稠油油藏。含油面积5.2km2,地质储量700×104t.构造上被四条断层分割成三个断块:杜70潜山,杜66潜山,杜57潜山。油藏主体为杜66潜山,最浅埋深1000m,含油井段幅度250m。原始油水界面-1250m。油藏原始地层压力11.08KPa,地层温度59~64℃。
曙一区古潜山储集空间为双重介质,即基质孔隙和裂缝。岩性主要为变余石英岩和含砾质绢云母板岩。变余石英岩裂缝发育,为主要储层。裂缝以高角度裂缝为主,70°~90°的裂缝占57.3%。大于0.5mm的大裂缝占10.3%。基质孔隙度5.6%,渗透率7.9×10-3μm2。
1.3 存在问题
1.3.1 油井水锥的形成
对于采用蒸汽吞吐开发的稠油油藏来说,随着蒸汽吞吐轮次的增加,地层能量逐步下降,没有外来能量补充,吞吐井井底周围产生压力亏空。受油藏非均质性的影响,边底水不断向生产井井底运移,形成边底水水侵。当水锥形成后,注入蒸汽的热效率降低,不能有效加热原油,出现原油产量低、含水率高、生产周期较长等问题。总体上说,边底水的水侵主要分为托进和锥进两个过程。开发初期,活跃的边底水能够为油藏的开发提供能量,主要表现在油水界面在油层中均匀、缓慢、大范围地向上整体托进;当生产压差达到一定程度时,水体只在井底附近以很小的波及范围向上锥进,形成水锥,油井发生水侵。
边底水稠油油藏通常渗透率较高,水体较大。由于非均质性较为严重、油层存在高孔高渗通道、生产井压裂以及地层压力下降过快等原因,易造成边底水的侵入。稠油油藏油水粘度比较高,水相流动能力远远超过油相流动能力,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边底水侵入问题,将严重影响油藏的整体开发效果。
1.3.2 油井出水危害
油井产出的大量的水造成很大的危害,如:油井大量出水会引起砂岩地层胶结物中的粘土水化膨胀、分散溶解而降低砂岩胶结强度,加重油井出砂;加快设备腐蚀速度,对设备结垢有影响;加重采油设备、地面设备和脱水设备的负担;过多的产水必然会增加污水处理量。
1.3.3 化学堵水历程及原有技术局限性
针对边底水油藏水侵问题,1995-1999年使用普通油井水泥、超细水泥、树脂粉煤灰进行堵水试验,由于工艺技术自身限制,在暂时堵住水流通道获得短期效益的同时,也堵住了远井地带原油的流动通道,生产效果并不理想。
2000-2001年尝试了氮气泡沫控制水锥试验,但由于油藏底水能量充足、裂缝发育特点,试验未取得理想效果;同时进行了树脂栲胶高温堵水先导试验,取得初步成功。
2002-2003年试验应用了颗粒堵剂,针对部分油井裂缝较不发育,应用颗粒堵水存在挤入压力高、注汽压力高等不足,2004年试验应用凝胶型堵剂。
2005年以来对堵剂配方及施工工艺不断改进,并应用凝胶、水玻璃/粘土胶堵剂、树脂高强度封口剂三段塞大剂量复合堵水工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施工工艺复杂。因此有必要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研究,保证区块整体开发效果。
2.剩余油分布特点研究
2.1 平面剩余油分布特点
高部位油井由于含油幅度大,裂缝发育,采油量高,产水量也较高,是主要的产油区。在油层发育较差的曙1-39-549--曙1-40-036一带油井产油量少,产水量也少。根据原始地质储量分布图及累积产油量分布图,绘制出剩余地质储量分布图,剩余油主要集中在构造高部位原始地质储量大的区域,中部剩余油富集区域零星分布。
2.2 纵向剩余油分布特点
在该块底水运动规律基础上进行纵向上剩余油分布研究。单井范围内,油水关系纵向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即水淹带、油水过渡带、含油带。水淹带裂缝系统和岩块系统完全被水淹,驱油过程均结束。因此目前油藏纵向上剩余油潜力大体可分为两种分布形式,即含油带和油水过渡带剩余油。
2.2.1 含油带剩余油
含油带是目前动油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