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联解体的原因.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浅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摘要: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70多年的红旗悄然降落,代表俄罗斯的三色旗重新升起,这标志着列宁创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舞台上消失了。在此之前两年多时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政权已象多米诺骨牌那样相继垮台。这样,历史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初,在世界政治地图上,苏联、东欧这一大片红色已成为旧迹。一时间,全世界的目光都被这一令人震惊的事件吸引住了。 关键字:列宁 斯大林 勃列日涅夫 赫鲁晓夫 戈尔巴乔夫 1991年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被迫宣布停止执行苏联总统职务时,已经是曲终人散。当时有位叫闻一的中国学者正在莫斯科。他后来在《解体岁月》一书中是这样记述听完戈尔巴乔夫电视讲话后的那个令他心绪不宁的夜晚的: 我侧耳听着窗外,窗外没有任何异常的声响。我顾不上关掉电视,就匆匆下楼。院子里死一般的沉寂,只有黑暗中的树叶被风刮起的阵阵沙沙上,居民楼上的窗户已经黑了一大片,戈尔巴乔夫在电视上的出现并没有使它们再闪烁起亮光来。对这毫无表示的夜的沉默,我不习惯,也感到惊讶。我觉得,在几近消瘦的戈尔巴乔夫的身影如此凄凉地消失之后,总该有点什么,嚷嚷声也好,唏嘘声也好,咒骂声也好,哪怕是切切私语声也好。是的,总该有点什么吧。可是,却毕竟什么也没有…… 他不甘心,又跑到红场和列宁墓前。他想,这里是苏联的象征,总会有些不甘心亡党亡国的苏联人自发聚集到这里表示点什么。但他再一次失望了。他写道: 红场黑黝黝的,很少有几个人影,在这冬日的夜晚像是深不见底的大海。那座古老的教堂和这座不算古老的列宁墓消融在夜色之中,只有斯帕斯克塔楼上那颗硕大无比的红星在冷峻地注视着这夜这沉默。这方土地上的人们这时没有人像我这样,傻乎乎地跑这么远的路,来面对这沉重夜幕下的空旷与孤寂。我感到了少有的不安和失望。[1] 我们都看过《列宁在十月》这部历史巨片。其中看到的场景是历史的真实记录: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晚,克伦斯基以最高总司令的名义打了一夜的电话调兵遣将,要求驻扎在彼得格勒郊区的部队,即皇村的突击营、巴甫洛夫斯克的炮兵部队和彼得戈夫的准尉学校的学员前来救驾,但这几支在临时政府看来是最可靠的部队全都按兵不动,没有一支援军来到。他下达了一项严厉的命令征集汽车,也没有弄到一辆。因此,当起义队伍如潮水般地涌进东宫大门时,只有人数很少的士官生作螳臂挡车式的无效抵抗。 参与指挥这场战斗的领导者之一彼得沃伊斯基曾留下一段令人难忘的记述: 漆黑的夜空被灰色的烟雾、灯光和窜来窜去的炮火的红色闪光所照耀着,一连串的赤卫队员、水兵和士兵从所有邻近的街道中、从附近的角落里飞驰而过,他们碰到障碍,跌到了,马上又爬起来,一秒钟也没有停止自己的暴风骤雨般的急流。当炮弹的轰鸣声平息下来,天空中机关枪和步枪的弹头也减少了,这时候,响起了一片胜利的“乌拉”之声。一刹那间,所有的街垒、街垒的保卫者和进攻街垒的人,汇合成一个黑色的、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整体,就像爆发着的火山一样,又一瞬间,胜利的欢呼声已经从街垒的这一面发出来了。人流已经淹没了冬宫的台阶、进口的地方和楼梯。10月26日午夜2点10分,临时政府的成员们在冬宫中被逮捕了。布尔什维克的旗帜在彼得格勒各高大建筑物上飘扬,广大的人民群众的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微笑……[2] 彼得沃伊斯基的这段记述和前面提到的中国学者闻一,恰好分别成为了苏维埃俄国即后来的苏联灭亡和诞生这两个最重要的历史性时刻的见证人!而彼得沃伊斯基笔下的那种众志成城的革命场景,那股不可阻挡的人民革命的洪流,与74年后闻一所记述的那种形单影只的凄凉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苏联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外因也有内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苏联之所以发展到今天这样的程度,确有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因素,但是归根结底,是苏联党的领导者推行了一条错误的路线,错误的方针和政策,严重脱离了群众所造成的。 列宁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尽管十月革命初期布尔什维克由于缺乏经验而犯了一些错误,但作为心底无私、胸怀坦荡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一旦发现错误,就坚决予以纠正。最有名的就是他用新经济政策取代军事共产主义,为苏俄经济的复兴奠定了基础。他还十分注意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和防止执政党脱离群众。他说:“对于一个人数不多的共产党来说,对于一个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来领导一个大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产党来说,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执政党要不脱离群众,就要“联系群众,深入群众,了解情绪,了解一切。理解群众,善于接近群众,赢得群众的绝对信任。”[3] 列宁不仅要求党的领导干部这样做,而且自己也身体力行。创建了亲自接待群众来访的制度和信访制度,他在斯莫尔尼宫的办公室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接待室”。 列宁还非常注意深入基

文档评论(0)

youshe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