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云山道教兴衰考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齐云山道教兴衰考论.doc

齐云山道教兴衰考论   【摘 要】齐云山古称“白岳”,以道教文化和丹霞地貌为特色,古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称。道教为齐云山增添了人文色彩,赋予了其四大道教名山的重要地位。本文分别从创建时期、鼎盛时期、衰落时期与恢复时期四个阶段对齐云山道教的发展进行研究。   【关键词】齐云山;道教;兴衰   齐云山道教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明代时期,曾被称为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与湖北武当山、四川鹤鸣山、江西龙虎山齐名。其发展与整个中国道教文化发展的过程相一致,经文献资料的不断求证,归结齐云山道教的发展大致经历四个时期。   1 创建时期   据文献考证齐云山有道教踪迹的时间最早可追溯到唐,明万历《齐云山志》记载:“龚栖霞,唐乾元中(758―760)人,名籍无所考,抱道绝粒,栖隐于石门之岩。” 由此可见,齐云山道教在唐代虽无建迹,但已有道教遗踪。   齐云山道教真正有迹可循的时间始于宋。方士余道元在南宋宝庆年间(公元1225―1227年)自黟北(黄山)游至齐云山天门岩,得“潜师印记‘宜我室此’”[1],遂拜请于居士金安礼、金士龙,于“宝庆丙戌初建佑圣真武祠于齐云山,丁亥少师程泌题云岩于石”[2],刻于祠后崖壁,“山川草木自此添鲜碧矣[3]”!相传真武帝神像为百鸟衔泥塑立,显应于昭。崇拜道教的居士信徒,纷纷献地输财,筑祠建观。继由叶介夫、程大有、胡大祥建“三清阁”、“四聚楼”。咸淳二年(1266年),朝廷下核实之令后,重建正殿,香火日盛,道士渐增,自此奠定了齐云山道教基业。   2 鼎盛时期   元代90余年中,齐云山道教发展迟缓,少有建树,文献大多记载这一时期的齐云山道教勉强维持宫观庙宇,道士也多强调倚岩洞筑室进行苦练清修。   明朝受“山岳效灵”的影响,道教活动得到统治者的推崇,日益兴盛。永乐十年以后,齐云山上宫观道房,次第落成;并于十八年,建齐云观于齐云岩;宜德四年建三清殿于拱日峰下,齐云山道教发展进入鼎盛时期。根据记载和实地求证,这一时期的齐云山道教多吸收和借鉴了武当山道教,文献资料记载到道士徐秘元等频繁往来于武当山,或去武夷等山访求道家修心养性之学,因此宫殿建筑、道规道制方面,齐云山道教多效仿武当。玉虚宫亦是正德乙亥道士汪泰元仿武当山建于紫霄崖,静乐宫建于桃花涧;并于弘治甲子年书“真仙洞府”四字镌于岩壁,洞中景一新,自此,“黑虎岩前风欲散,碧莲池畔雨犹香,空中楼阁浑飞动,岩上仙人正望洋,羽士弹玄更深夜,只疑身在紫云旁。[4]”(明陈凤梧诗)其门徒方琼真继师志建榔梅庵,并往武当取榔梅树植之。因武当一名太和,齐云亦名中和,所以有“太和之山,真武开迹之所,中和之山,真武寄迹之所。”经过不断发展齐云山道教渐具规模,并成为武当派的一个门派,因其多效仿武当,故古人称之为“江南小武当”。当然这一时期的齐云山道教也积极利用自身特点发展武当山所没有之处,如“炉峰之奇则武当之所无也。”[5]   明嘉靖元年(1522年),世宗帝热衷仙术,下昭名道,建坛祈祷。《御碑记》中记载,壬辰年(1532年),因江西龙虎山正一派第四十八代天师张彦羽真人,“奏令道众诣齐云山建蘸祈嗣,果获灵应,自时设官焚修,赐建玄天太素宫于齐云岩”,规模宏伟,“允为东南之福地,神仙洞天也”,更赐山名为“齐云山”。现山名自此始。继又命工部拨银30038两4钱,内府丞运库银1万两,建真武正殿,添置配殿两间、钟鼓两楼及宫门两座,俱用琉璃瓦新盖。太素宫前后三进,金碧辉煌,宫阙壮丽。嘉靖、万历两朝,龙虎山嗣汉天师祖孙三代(彦羽、永绪、国祥)先后留驻齐云山,建蘸祈祀,宣扬秘典,宫殿祠观亦具大成。齐云山进入鼎盛时期。“万历九年(1581年),冯梦龙游齐云山,记述当时道教盛况:‘俗传三月初三为玄君降凡之日,远近进香者填塞道庐。连三日,延弋阳梨园演戏娱神’。”[6]齐云山的全真教派尊重皇帝意旨,服从于天师道。但是在执行道教规制方面,仍保留了“全真”的特点,由此形成了全真和正一两派并存的格局。两派以正一派为主,统领全山。以月华街太素宫为中心,属正一派;而玉虚宫、洞天福地等处仍保持全真派。   3 衰落时期   齐云山道教明末清初曾一度衰落,在乾隆时期又重新得以复兴,但建国后文化大革命给齐云山道教带来了灾难性打击。这一时期虽然距今年代不久,但很多实体道观宫殿已无证可查,只能通过文献资料求证。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新建太素宫外“云程进步坊”,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敕令第五十七天师张宜亭奉旨朝圣,赐银千两,赴齐云山,曾给齐云山道教的发展带去了短暂的生机,但咸丰末年由于战乱致使齐云山香火冷落,宫观院房失时整修,静乐宫、无量寿佛宫、三清殿等自行坍塌,加之朝廷废除道宫等,齐云山道教转入衰落时期,并一直延续到建国初期。建国之后,齐云山道教发展有一定好转,健全了道教组织,并开展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