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里村――“留法勤工俭学”从这里出发.docVIP

布里村――“留法勤工俭学”从这里出发.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布里村――“留法勤工俭学”从这里出发.doc

布里村――“留法勤工俭学”从这里出发   2014年12月10日,河北省高阳县布里村。   笔者眼前的这座建筑和这个平凡乡村的周围环境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两个半圆的造型拱卫着中间的尖顶,两旁是修长的立柱,立柱顶端是两个球形装饰。尖顶下面是一个中国传统样式的圆形拱门。   这是一座在中国北方农村极为少见的西方哥特式风格和中国传统风格相结合的建筑物。在尖顶和圆形拱门中间,有几个白底的黑色繁体字:留法工艺学校。它的全名是布里留法工艺学校,当地人则称之为“法国学堂”。2006年,这里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们不禁发出疑问:为什么布里村有这样一座留法工艺学校?一切的一切,要从一块豆腐说起。   机缘巧合:一块豆腐改变历史   “我们高阳有句老话――夜里想了千条路,早上起来磨豆腐。高阳农民有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做豆腐的传统,就像今天的纺织一样,100多年前,豆腐曾是高阳的‘地方名片’。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正是一个高阳人从一块豆腐开始,成就了一件从某种意义上可谓改变历史的大事业。这个人,就是留法勤工俭学的创始人之一、清末军机大臣李鸿藻之子李石曾。”文史专家、高阳文化馆创作员史克己从事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研究多年,他一开口,就把笔者的思绪拉回到了一个多世纪以前。   “1907年,李石曾作为中国最早的留法学生之一,从巴黎巴斯德学院生物专业毕业,喜欢研究大豆的他甚至出版了一本法文专著《大豆的研究》,在法国引起轰动。”史克己告诉笔者。   身处法国的高阳人李石曾对家乡名产念念不忘,为了让豆腐这种中国传统食品在异国落地生根,他“异想天开”地要在巴黎西郊着手创办一个“巴黎中国豆腐工厂”。   “法国人没见过豆腐、更不会做,于是,李石曾想到了自己的老家。1908年,不常回来的李石曾特意回到家乡,找到他的好友、布里村人段子均商量招华工赴法。可是,当时的人们大都不愿意出国发洋财。”史克己的话,讲出了李石曾当年的无奈。   碰了壁的李石曾和段子均改变策略:先订合同,为期四年;同时在布里村办一个豆腐公司训练班,学好技术和简单法语后再赴法国做工;对愿意赴法之人,先发数额不菲的安家费,服装费和赴法路费也由豆腐公司解决。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不久,段子均就帮李石曾在布里村找到两个“首吃螃蟹的人”――段宪章和段寿田。   “1908年下半年,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批赴法华工踏上了从陆路奔赴法国的漫长旅程。”史克己告诉笔者,“这不仅是中国工人第一次赴法做工,也让法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了‘华工’的称谓。”第二年,经过布里豆腐公司训练班培训的又一批华工顺利赴法。   “短短几年,豆腐工厂先后在高阳县招募工人40余名。人数虽然不多,但他们是最早赴法的华工,高阳县由此赢得了‘华工之乡’的美誉。”研究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多年的河北省博物院原研究员郑名桢给出了如此评价。   1907年,孙中山在巴黎结识了李石曾,其后还亲自到豆腐公司参观,并在其著作中记述:“吾友李石曾留学法国……以研究农学而注意大豆,以兴开‘万国乳会’而主张豆食代肉食,远行化学诸家之理,近应素食卫生之需,此巴黎豆腐公司之由起也。”   而对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李石曾也资助颇多。据说两人曾经约定,孙拍电报到法国找李要钱,只需要打一个字母:A代表1万,B代表2万,C代表3万。因此有人戏言,旧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一些重要经费,是高阳人磨豆腐磨出来的。   20世纪80年代,当年赴法老华工之一、布里村村民陈珍如曾不无得意地对当时的本村教师王章书讲述:“当年我们的产品――豆腐、豆腐皮、豆腐干、豆腐丝,参加在法国巴黎吕南公园举办的万国食品博览会时,人山人海,大家抢着买……”   “王章书这个土生土长的布里人,正是布里留法勤工俭学史研究的关键人物。”79岁的郑名桢动情地告诉笔者,“1978年,我下乡到高阳调研时,结识了王章书,并由此一道开始了对布里这段特殊历史的研究。十几年里,我们走遍了大江南北,采访了很多运动的亲历者和他们的亲属,最终,数百件珍贵的文物资料被奇迹般地保留了下来。而王章书本人,却在2008年春天悄然离世。”   就在豆腐公司蒸蒸日上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华工的文化水平和制作工艺,李石曾办了一个夜校,工人们白天做工,晚上则在此学习中文、法文以及基础科学知识。“这就是著名的豆腐公司工人‘工余求学’,它是旅法华工教育的起点,更算得上留法勤工俭学的雏形。”郑名桢评价道。   水到渠成:特殊学校落户小村   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旧址内,一棵挺拔的洋槐树尤为引人注目。史克己告诉笔者,这棵见证历史沧桑、已有近百岁树龄的洋槐为当年在学校担任教员的蔡和森手植。“在北方农村,传统上多种国槐,洋槐较为少见。据当年在此求学的学员回忆,当年蔡和森种下这棵洋槐树时,曾说:种洋槐,就是表明和旧社会决裂、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