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新中国早期的地质事业
分类号 密级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报告
题 目 新中国早期的地质事业
姓名 夏锦胜 院(系)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专业 矿物、岩石、矿床 学 号 2001150073
教师 邹世享 电 话
2015 年 11 月
新中国早期的地质事业
夏锦胜 2001150073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
摘 要 新中国早期,我国地质工作基础极其薄弱,地质专家少,勘探钻机等主要勘探设备也几近没有,更关键的是,旧中国地质工作水平很低,具有工业意义的地质工作几乎没有开展。旧中国百业凋零,地质教育缺乏,没有一所地质院校。被认为是地质工作发展标志的地质博物馆、地质资料馆和地质图书馆俗称地质“三馆”,也是随着地质工作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被认为是地质工作发展的标志。
关键词 新中国早期 地质事业 地质发展 先驱者 研究新进展
近代地质学知识传自西方,用近代科学方法对中国地质矿产进行调查也始自来华的外国专家。地质科学实现本土化——中国人应用近代地质学知识,独立、系统地开展中国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是从1913年成立的中国地质调查所开始的。中国地质事业初期历史始自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地质科,1922年初中国地质学会的成立为这一历史阶段结束的标志。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包括:地质研究所的人才培养,地质调查所的创立,北京大学地质系的建立,《地质汇报》、《中国地质学会志》等学术刊物的创办,以及中国地质学会的成立。其核心事件是地质调查所的创立。这十年中,中国地质事业从无到有,不但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确立了20世纪前半叶中国地质事业基本格局:以地质调查所为中心的地质调查与研究,以北京大学地质系为中心的地质教育,以中国地质学会为中心的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在新中国早期,我国地质工作基础极其薄弱,地质专家少,勘探钻机等主要勘探设备也几近没有,更关键的是,旧中国地质工作水平很低,具有工业意义的地质工作几乎没有开展。
1 新中国早期地质现状
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央在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很多想上的项目上不了,原因就在于地质情况不明,矿产资源不清,拖了后腿。因此,中央决定成立地质部。关于地质部部长的人选,中央选定了解放初期应召回国的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图1),为保证李四光有充分的时间从事科学研究,需要找一位阅历丰富、富有很强组织能力和管理经验的得力副手主持地质部的日常工作。毛泽东、周恩来想到了何长工。1952年8月7日上午,时任中央财政经济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的薄一波找何长工谈话。薄一波说:“组织上决定调你到即将成立的地质部去工作。”
何长工听了很感突然。他认为,自己不懂地质,早年学的是机械,隔行如隔山,搞工业还稍懂一点,搞地质上山找矿,那可完全是两回事,何况自己是个二等残废(1929年,何长工遵照毛泽东的指示,留守井冈山斗争,在一次战斗中,和敌人搏斗,从十几丈的悬崖上摔下去,左腿致残),要一个跛腿去爬山越岭,确实也有困难啊!于是,他对薄一波说:“一波同志,这可为难喽,我一辈子对组织分配工作没有讲过价,这次可不可以讲个价,我这个跛子爬不了山,搞地质是要爬山的啊!能不能让我到机械部或别的部门去工作?”9月,地质部正式成立。何长工调地质部任副部长,后兼任部党组书记。
图 1 李四光在专心看岩石(左)和谈论学术知识(右)
当时,我国地质工作基础极其薄弱,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地质专家只有200多人,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增加了一些地质专业的大学生,但到建部前能归到地质部的新老地质人员一共也才300来人。勘探钻机等主要勘探设备也几近没有,旧中国留下来的钻机只有8部,建部初期才达18部,后来又陆续购置,到1952年6月底全国才有40部钻机;更关键的是,旧中国地质工作水平很低,具有工业意义的地质工作几乎没有开展。
2 新中国早期地质院校和地质设备的发展
旧中国百业凋零,地质教育更甚,没有一所地质院校。解放后,许多院校设置了地质系,到1952年,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组建了北京、长春两所地质学院,招收了2000多名学生,但是,当时两校尚没有自己的校舍。何长工从选定校址,确定建校规模,调配师资力量,解决紧缺物资,聘请苏联专家,乃至教育计划实施,都会同部教育司、学校讨论,并利用自己的特殊关系,争取学院所在省(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