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古黟之文峰塔
关于古黟之文峰塔
清朝乾隆六十年,一座具有祈祷意义的文峰塔在古黟的水口岱峰之巅陡然而起,它似一条高耸如云的鞭子,警策学子们奋发有为。文峰塔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承载着淳朴古黟乡土人的希冀,文峰塔当初是为学子们而建的,古老的村落里,斑驳的马头墙,密匝的古民居书房中,昏黄的油灯下,学子正伏案苦读。。。。。。
古黟文峰塔——邑人时称水口塔,位于县城南1500米,距渔亭约6000?米,位桃花源长廊左侧,座落在岱峰之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三月始建,乾隆六十年(1795年)三月竣工,塔高二百一十五尺,周百二尺,径二十六尺,塔为七层,八边形。一层有石刻匾额一方,上刻“水口神箅”四字(刻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冬月),边款小字两行:上款为“乾隆甲寅季冬月“,下款“阖邑文峰会建”。(又:乾隆五十五年,黟人程学禧等捐资开辟枧灶新路——由石山经浔阳台至桃源洞),历时四年修通。后由汪也熺捐资铺设石板路。嘉庆十三年(1808年)知县吴甸华在迎霭门外复建碧阳书院,于嘉庆十六年建成。民国28年(1939年)文峰塔遭雷击倒塌,声震十里之外,岱山浓罩在尘埃之中,六十年代,文峰塔断垣犹存,当地群众在废墟中挖出长116?公分,宽45?公分,厚10?公分石雕数块,图案为“八骏图”,其中烧有“文峰”字样的塔砖无数。——清嘉庆《黟县志》。
? 岱峰之文峰塔建成后,一时乡邑文风大振,人材蔚起,据黟县相关史料不完全统计:清以前行科举制取仕中,自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会试考中进土共?137名。自明建文四年(1402?年)至)至清光绪三十年,乡试共考中举人221名。黟县学人不但囊萤映雪,刻苦攻读,且放眼天下,关注时局,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广东举人康有为、梁启超等公车上书,反对清廷割地求和的《马关条约》,参加签名的1300名全国举人中,安徽省有八人,黟县就有胡殿元、胡嘉楷、何承培、胡腾逵四人。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兴新学,黟县于次年成立教育行政机构劝学所,并首创碧阳高等小学堂。此后,各村初等小学堂陆续成立,有些还设高小。当时除碧阳小学为公办外,其余均为族办或私人办学,如横冈吴子敬创办敬业小学,柏山范蔚文于城中创办蔚文小学,屏山祀会及族人捐资创办屏山小学。清光绪三十二年,西递黄杏仙创办崇德女校,学生来自全邑四乡十二都各里。以后,各小学也先后招收女生。“五四”运动的民主、科学新思潮,于学校教学及活动内容,都有充分反映。至民国33?年(1944?年),全县小学有70所,学生4175人。1938?年开始,东吴大学附中及复旦大学附中皖校先后在黟县办学,兼有高、初中部。
文峰塔遭雷击塌毁后不久,东吴大学回到上海,1945?年?9月日本无条件投降时的同年冬,复旦附中宣告结束。
? ? ?清代诗人《浔阳台望文峰塔》赋诗赞曰:“穹窿山貌险,一塔独撑空。石罅凭云补,林寒得日烘。风微钟自响,涧断水潜通。坐久忘归路,惟闻天际鸿。”。文峰塔的记忆已深深地烙入黟地百姓的心中,引导和激励本土学子们刻苦攻读,而该塔历经百多年的风雨沧桑,早已成为黟人和外出游子寄托故土情结的精神丰碑。
中国塔著名研究专家、建筑大师粱思成当年的助手张驭寰教授,在《中国塔》、《中国风水塔》专著中谈塔的建筑艺术处理风格一文中,列举了全国各地地处水口地的文峰塔的建筑艺术和风水调节作用(关于村庄风水文化方面的枕山、环水、面屏,以及来龙山水、水口、堂局、宗祠、来路等现象不在此例举)。
杜甫诗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如今已是和平盛世,古代黟城盆地的城南水口岱峰之巅的文峰塔早已残迹难辨,但是山河依旧,当今黟县之教育状况实难令人满意,文峰塔虽去七十多年,何日可重建,再现古黟大地文风蔚起的景象????? 这里说说建文峰塔是目的:是以昌兴文运、惠泽后人!
历史上古黟的文峰塔,建在邻近章水、武陵水和吉阳诸山之水交汇的下游,也是黟城盆地的出水口,两山对峙,塔的北面,建有石山挹秀桥、文昌阁(关圣庙),河水浮光跃金,鱼翔浅底;塔的西南面,群山屹立;塔的周边,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有了文峰塔指引,使人关注景仰,发挥社会号召、影响、风尚作用,张扬声势,聚集气氛,焕发尚学崇文精神,激励学子求知进取。
据有关史料记载,建造文笔塔时,人们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融入文峰塔上,赋予了文峰塔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以文峰塔之良好寓意引导大家尊重教育,重视教育,崇尚文化;并在文笔塔上将儒、道、佛三者合一,使之成为培育学风,教化子弟努力学习,是激励当地多出文人学士方面人才,文峰塔成了振兴地方文化艺术的标志和象征性建筑;且启发倡导人们行善积德,好心有好报,采用文峰塔之美好寓意教化开导一方民众,建立文明淳朴、团结和谐的民风民俗,并以文峰塔镇妖压怪祛邪恶,文峰塔负载着人们的良好愿望。这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