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刘桂平2011531论文
地基土桩式托换及顶升纠偏工程实践
作者:刘桂平 山西太行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摘要:某项目工程塔楼由于地基土发生不均匀沉降,致使该塔楼整体向北倾斜,采用地基土桩式托换及顶升纠偏的方法对塔楼进行治理。治理后塔楼与门楼顶张开裂缝完全恢复,倾斜度小于设计规范所规定的偏差,且变形处于稳定状态,施工及顶升期间塔楼未产生新的裂缝,达到了预期的治理效果。
Abstract:Tower as a project of uneven settlement of foundation soil, resulting in the overall northward tilt of the tower, the use of soil and pile underpinning the method of Trestle tower for treatment. The roof of the tower and the gate after the treatment with open fractures fully recover, the gradient is less than the deviation under the design specifications, and the deformation is stable, the tower during construction and lifting does not produce new cracks to reach the desired treatment effect。
关键词:桩式托换;顶升;纠偏
1引言
某项目工程塔楼高13.4m,结构三层,平面面积为5.0m×5.0m,条形基础、砖混结构,基础宽0.8m,墙厚0.37m,于2006年建成。建成后因地基土发生不均匀沉降变形,致使塔楼整体向北倾斜,塔楼与门楼顶部裂缝张开80~100mm。为终止塔楼地基土沉降变形及上部结构裂缝宽度继续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
2诱发塔楼地基不均匀沉降原因
2.1回填土厚度不均匀,造成地基土压缩层厚度的不同,导致北侧与南侧出现沉降差。
2.2回填土成分复杂,施工时未进行有效夯实,密实度差,压缩性大,回填土地基强度低,且分布不均匀。
2.3回填土层滞水含水层厚度均2.4m,且分布不均匀,在其长期作用下,地基土饱和软化,呈软塑和流塑状态,南薄北厚,其分布不均性导致地基压缩变形的不均匀性。
3顶升、纠偏设计
3.1顶升力的确定
地基承载力180kPa,建筑面积25㎡,基础面积13.44㎡,要求顶升力P1 13.44×180 2419kN。根据设计要求,拟布6个100T千斤顶(1#~6#),千斤顶及托换桩位置见下图:
基础南侧沉降1mm,北侧沉降3.4mm,为找平基础,6个千斤顶同时顶升1mm,千斤顶需顶升力P1 2419kN,6个千斤顶同步顶升可提供P2 6×1000 6000kN,P2 P1。1#、6#千斤顶保持原压力,采用2#、3#、4#、5#共4个千斤顶进行同步顶升,顶升力按塔楼总荷载2/3计算,P3 2P1/3 1612.8kN,4个千斤顶可提供P4 4×1000kN 4000kN,P4 P3。千斤顶满足整个顶升要求。
顶升过程中,南北两墙下基础各负担着1/4塔楼的重量,两个支点(1#与6#,3#与4#)中心距5.0m,基础强度、厚度较小,难于满足顶升过程墙重对基础形成的剪切力,故于南北两侧中间各设一个砼墩D1和D2,坐于灰土垫层,每墩提供750kN抗力,采用50T千斤顶(7#、8#),辅助北侧塔楼顶升和纠倾。
3.2托换桩反力验算
人工挖孔灌注桩提供反力,经计算,人工挖孔桩全部进入中等风化石灰岩1m,桩径φ800mm,采用15根22为主筋,φ10螺旋筋@150mm,16加强筋@2000mm。在残坡积物以上考虑负摩阻力,考虑残坡积物和嵌岩段摩阻力及端阻力,可提供单根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Ra 2814.5kN,6个托换桩可提供反力F 6×2814.5 16887kN,该反力F P1和P3,满足顶升要求。
3.3基础顶升强度设计
基础宽0.8m,高0.3m,经验算强度难于满足顶升要求,需加设补强梁,采用C30砼进行浇筑,补强梁截面400mm×400mm,上部钢筋为520,下部钢筋为220+520,箍筋为φ8@200。
3.4千斤顶卸荷及其要求
完成最后一级顶升稳定3小时后千斤顶方可卸荷。卸荷前将工字钢支撑钢楔用锤塞紧,拆除千斤顶。拆千斤顶顺序先拆南侧,继之拆除中部,随后为东北和西北角,最后拆除南北两侧中部千斤顶。待千斤顶拆除后马上浇注二步砼及三步微膨胀硬性砂浆后,才能拆除后续千斤顶,按此做法完成全部千斤顶拆除工作
4施工工艺
4.1导洞、平洞、主洞土方开挖
根据既有建筑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