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放射学题集教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介入放射学: 1.介入放射学概念与分类 概念:介入放射学(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 IVR )是以影像诊断学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治疗或采集组织学、细菌学及生理、生化资料进行诊断的学科。 分类: 介入放射学可以根据操作方法分类;也可以按照血管系统和非血管系统来分类。 (一)按照方法分类 1 .穿刺 / 引流术 (Percutaneous Puncture /Dranage Technique) ( 1 )血管穿刺,如动静脉或门静脉的穿刺。 ( 2 )囊肿、脓肿、血肿、积液的穿刺治疗,如肝囊肿的穿刺治疗。 ( 3 )实质脏器肿瘤的穿刺治疗 ( 消融术 ) ,如肝细胞癌的穿刺治疗。 ( 4 )采取组织学标本,如经皮经肝的穿刺活检。 ( 5 )阻断、破坏神经传导用于止痛,如腹后壁神经丛的固化治疗晚期胰腺癌的腹痛。 2 .灌注 / 栓塞术 (Transcatheter Arterial Infusion /Embolization) ( 1 )各种原因出血的治疗,如消化道出血。 ( 2 )实质脏器肿瘤的治疗,如肝细胞癌的栓塞治疗。 ( 3 )消除或减少器官功能,如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 ( 4 )非特异性炎症,如非特异性结肠炎的治疗。 3 .成型术 (Angioplasty) ( 1 )恢复管腔脏器的形态,如动脉狭窄; ( 2 )建立新的通道,如经颈内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 ( 3 )消除异常通道,如闭塞气管食道漏。 4 .其他:未包含在以上三项内的内容,如医源性的血管内异物取出术。 (二)按照治疗领域分类 1 .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 ( Vascular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 ( 1 )血管本身的病变,利用成型术及灌注(栓塞)术治疗血管狭窄、血管畸形、动静脉漏及血管破裂出血。 ( 2 )利用灌注(栓塞)术对肿瘤性疾病进行治疗,如化疗药物混合碘油加明胶海绵栓塞肝动脉治疗肝细胞癌。 ( 3 )利用动脉栓塞术消除器官功能,如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 ( 4 )利用动脉灌注术治疗非特异性炎症,如非特异性结肠炎。 ( 5 )血管造影及其与其他影像设备相结合的侵袭性影像诊断。 2 .非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 Non-vascular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 ( 1 )利用成型术治疗各种原因造成的管腔狭窄,如食道狭窄。 ( 2 )利用穿刺(引流)术治疗囊肿、脓肿、血肿、积液和梗阻性黄疸、肾盂积水等。 ( 3 )利用穿刺术采取组织、病理学标本。 ( 4 )利用穿刺术通过穿刺针注入药物或施加物理、化学因素治疗肿瘤或治疗疼痛。 2.介入放射学技术种类 一、血管介入放射学   亦称介入性血管造影学(Interventional angiography),是指在诊断性血管造影的同时,自导管向血管管腔内注射药物或某些物质或施行某种措施,以达治疗目的。常用血管介入技术有三种。   1、血管内灌注药物治疗   (1)血管收缩治疗 经导管向有关动脉内滴注加压素,以控制胃肠道出血,例如食道胃静脉曲张出血、胃粘膜弥漫性出血及结肠憩室出血等等。   (2)肿瘤化疗 导管留置于供应肿瘤的动脉,滴注化疗药物,使局部用药浓度加大,避免或减轻化疗引起的全身反应。   2、经导管血管栓塞法(Transcatheter embolization)   经原血管造影的导管或特制的导管,将栓塞物送至靶血管内,一是治疗内出血如外伤性脏器出血、溃疡病、肿瘤或原因未明的脏器出血。另一是用栓塞法治疗肿瘤,因肿瘤循环部分或全部被栓塞物阻断,以达控制肿瘤之生长,或作为手术切除的一种治疗手段;亦可用于非手术脏器切除,例如注射栓塞物质于脾动脉分支内,即部分性脾栓塞,以治疗脾功亢进,同时不影响脾脏的免疫功能。   常用的栓塞物质如自体血凝块、明胶海绵、无水酒精、聚乙烯醇、液体硅酮、不锈钢圈、金属或塑料小球及中药白芨等。   3、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   60年代开始应用于动脉,使狭窄的血管扩张,70年代研制双腔气囊导管成功后,得到广泛应用,多用于髂、股、腘动脉及肾动脉。肾动脉PTA(或PTPA)多用于肾源性高血压,使狭窄肾动脉扩张,从而降低血压。PTA亦可用于冠状动脉,称为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使硬化的冠状动扩张,以达到治疗冠心病的目的。PTA使用的导管为带胶囊的双腔导管,将胶囊段置于

文档评论(0)

520139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