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普通遗传学基因突变.ppt

  1. 1、本文档共1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0普通遗传学基因突变

三、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 1、突变的重演性和可逆性 2、突变的多方向性和复等位基因 3、突变的有害性和有利性 4、突变的平行性 玉米子粒7个基因的自然突变率 基 因 表现的性状 测定配子数 观察到的 每百万个配子 突变数 中平均突变率 R 子 粒 色 554,786 273 492.0 I 抑制色素的形成 265,391 28 106.0 Pr 紫 色 647,102 7 11.0 Su 非 甜 粒 1,678,736 4 2.4 Y 黄 胚 乳 1,745,280 4 2.2 Sh 饱 满 粒 2,469,285 3 1.2 Wx 非 糯 性 1,503,744 0 0 禾本科部分物种的品种(族)子粒性的变异 遗传变异的性状 黑 小 大 燕 黍 高 玉 水 冰 麦 麦 麦 麦 梁 米 稻 草 白色 + + + + + + + + 红色 + + + + + + + 颜色 绿色 灰绿色 + + + + + + + + 黑色 + + + + + + 紫色 + + + + + + 圆形 + + + + + + + + 形状 长形 + + + + + + + + + 玻璃质 + + + + + + + + + 品质 粉 质 + + + + + + + + + 蜡 质 + + + + + 第二节 基因突变与性状表现 一、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的表现 二、大突变和微突变的表现 显性突变的表现 dd 第1代(M1) Dd 第2代(M2) 1DD:2Dd: 1dd 第3代(M3) DD 1DD:2Dd:1dd dd 隐性突变的表现 DD 第1代(M1) Dd 第2代(M2) 1DD:2Dd: 1dd 基因突变的相关研究内容 当基因突变表现出来之后,就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利用,相关的研究内容可能包括: 突变的产生:如何产生、提高突变率、控制突变方向 突变的真实性鉴定:是否能稳定遗传 突变基因的性质:显性/隐性 突变频率的测定: 其它深入研究: 基因定位 染色体定位与连锁分析 ; 基因克隆、测序 分子水平 ; 遗传与表达机制 生理生化 ; 育种应用 杂交育种、转基因 第三节 基因突变的鉴定 Identification of Mutation 一、突变真实性的鉴定 二、突变性质的鉴定 三、突变率的测定 一、突变真实性的鉴定 原始材料? 自然与人为因素 ?发现变异体 突变体 鉴定方法: 原始材料与变异体在一致的环境条件下种植 培育 对两类个体进行性状考察与比较分析 进行方差分析 根据试验结果进行判定: 两类个体间没有差异?不可遗传变异 环境变异 差异仍然存在?存在真实差异为突变体 *分子水平鉴定方法: 蛋白质产物的差异分析 DNA RFLP、RAPD等方法 水平检测分析 三、突变率 mutation mate 的测定 一 基因突变的频率 突变率指生物在一个世代中,在特定条件下发生某一突变的概率。 也就是突变体占该世代个体的比例。 有性生殖生物: 用突变配子占总配子比例 配子发生突变的概率 表示。 单细胞/无性繁殖生物: 每一世代中细胞发生突变的频率。 二 自然突变频率 自然条件下基因突变率一般较低,并随生物种类、基因而异: 不同生物种类的基因突变率: 高等植物: ~1×10-5-1×10-8 低等生物,如细菌: ~1×10-4-1×10-10 人: ~1×10-4-1×10-6 同一物种的不同基因的天然突变率也明显不同: 三 花粉直感法测定突变 诱变 率 玉米籽粒胚乳:非甜 Su ?甜 su P: 甜粒亲本 susu ×非甜粒亲本 SuSu G: su Su?su F1: Susu 非甜 susu 甜粒 正常花粉粒后代 大多数 突变花粉粒后代 少数 四 体细胞诱变频率测定 对种子 胚 进行诱变处理,突变可能发生于: 叶原基 ?叶片 叶腋原基 ?分蘖 有效分蘖/无效分蘖 茎尖生长点 ?主穗及后发生分蘖 发生显性突变: 突变当代M1相应器官表现突变性状 发生隐性突变: 突变当代M1并不表现突变性状 其自交后代M2将有部分个体表现突变性状 这时往往用M2中突变体比例来表示突变率 例 第四节 生化突变 一、基因与性状表现的关系 二、红色面包霉的生化突变型 三、红色面包霉生化突变的鉴定方法 一、基因与性状表现的关系 Beadle, G. W. 1941 通过红色面包霉突变研究发现:基因是通过酶的作

文档评论(0)

报告论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