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荷和速度为同级飞机两倍80后玩出新型无人机.docVIP

载荷和速度为同级飞机两倍80后玩出新型无人机.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载荷和速度为同级飞机两倍80后玩出新型无人机

载荷和速度为同级飞机两倍:80后玩出新型无人机 无人驾驶飞机因其不载人、体积小、造价低、使用方便等明显优势,成为发达国家竞相追逐的新宠,并在军事、民用领域大显身手。 由于起步晚,加上国外的技术封锁,目前我国自主研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民用无人机尚不多见。 今年5月中旬举行的第十六届中关村科博会上,一架名为TD220的无人直升机一亮相,便在国内外同行中引发轰动。TD220为世界首台电控共轴无人直升机,机身长度只有1.5米,空机重量仅为140公斤,任务载荷100公斤,最大飞行速度为每小时100公里,续航时间5小时,升限4000米。它能在小于5乘5平方米的空间范围内自由起落,其载荷、速度为同等量级无人机的2倍。 试验结果表明,具备自主飞行、导航精准、结构紧凑、操作简单等独特优势的TD220,可广泛应用于抗震救灾、电力巡线、农药喷洒、森林防火、航拍测绘、海洋监管等领域。 更为难得的是,TD220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出口完全不受限制。目前,该无人机已经订出了7架,每台售价1400万元左右。 创造这一奇迹的,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民营小公司——北京中航智科技有限公司,而该公司的创办者,是两名本科毕业的80后小伙子——田刚印和满意。 既然心里放不下,为啥不自己做呢? 哥俩凑8万元创业,研制出国内领先的无人机飞行控制器 中航智的新址,位于北京亦庄开发区的软件数字园内的三层楼上。数百平方米的办公室内几乎没有任何装修,也看不到激动人心的标语;左侧是一排小会议室,中间是公司领导和管理层共用的办公平台,右侧是有些凌乱的研发平台。 公司董事长田刚印身材瘦小,穿一条短裤,用的手机又老又旧。在小会议室坐下后,他直奔主题,向记者讲起他们的飞机梦。 2001年,对飞机充满兴趣的田刚印不顾家人反对,考入北京理工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大学4年,他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鼓捣无人机上,并制作出第一个无人机的大脑——飞行控制器。大学毕业后,田刚印一边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继续研究飞控器。两年后,这家公司发不出工资,他就和同样处于“失业”状态的大学校友满意合计:“既然大家心里都放不下飞控器,为啥不自己做呢?” 于是,他们租用了北理工一间20平方米的房子作为办公室,研制更小、更好用的新型飞控器。田刚印从爸妈给自己准备的结婚费用中截留了4万元,满意也从买房的钱中拿出4万元,作为创业基金。 “当时面临两个困难,一是经验不足,二是资金紧张。”田刚印说,第二条不容许走太多弯路,迫使他们把可能碰到的问题都要考虑到,反复论证之后再买便宜的仪器尝试。“现在回想起来,这段经历获益匪浅——我们把每个细节都做了很全面的挖掘和梳理,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实,尽量花小钱办大事。” 2007年底,他们把飞控器做到了香烟盒大小。经专业评估,这个飞控器达到国内领先水准。他们把它以近30万元的价格卖给了中科院某研究所,获得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哥俩用这笔钱注册成立了北京拓云海智能设备技术有限公司,后改名中航智。之后,他们研制的飞控器名气不胫而走,很快占了国内无人直升机市场的半壁江山。 打印出来的国外专利资料,装了满满三个大纸箱子 避开国际专利,研制出全新的无人直升机 2009年,正当飞控器生意兴隆之时,田刚印有了新想法:转做无人机机体。 “我们的飞控器是国内领先的,如果无人机的机体好,飞几千个小时都没问题。”田刚印告诉记者,但一些无人机飞了200多个小时就出事故。“我粗略统计了一下,因为飞控器出的事故几乎为零,这说明无人机机体不过关。” 当时国内的民用无人机以进口、仿制为主。“我们商量了一下,决定自己设计全新的无人机。”研制之前,他们把国际上所有样式的无人机都研究了一遍,光是打印出来的专利资料,就装了满满三个大纸箱子。 “无人机的研制历史已经有百年,国外把该申请的专利都申请了,想绕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传统的无人机几乎都是一个旋翼加一个尾桨,我们只能另辟蹊径,做没有尾翼、一个轴上装两个旋翼的共轴无人机。” 后来,他们兴奋地发现,俄罗斯的KA系列就是共轴无人机,具有抗风性强、体型较小等优点,而且其所申请的专利主要集中在机械上。 “俄罗斯无人机的缺点,是零件太多、机械过于复杂。飞机行业有个说法:一个零件你想不出问题,唯一的方法就是不用它。而我们的优势刚好是电子飞控器,如果把机械的东西用电子方式代替,既减少了零件数量,也减少了专利碰撞。” 经过无数次实验,他们终于在2012年做出第一台电子共轴无人直升机。它比俄罗斯KA系列的零件减少了一半多,可靠性也因此提高了一倍。 做出来之后还要试飞。“未经试飞的无人机也可以卖出好价钱,但如果就这么卖了,在使用过程中说不定还会出问题,所以一定要试飞。” 但无人机试飞太“烧钱”:如果一天试飞10个小时,光油钱就得5000多元,而新机型至少要试飞200天。 “后来我们穷得不行了,就找到

文档评论(0)

didal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