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3年高考诗鉴赏命题指瑕
2013年高考诗歌鉴赏命题指瑕
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备考已日趋周密,有的教师甚至暗自得意------今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总该大丰收了吧?然而,高考结束学生依然是一片叹息,阅卷结束得分依然是一片“狼藉”。问题究竟出在哪了?
诚然,师生的教与学不可能了无瑕疵,但问题也不能一味归咎于教学。高考试题,评判的载体本身,的确也存在着不可忽视弊端甚至是错误,必须“引起疗救的注意”。本文对2013年各省市高考诗歌鉴赏题作了相关分析。
一、文本选择深浅无当
究竟选择多难的诗歌文本作为考题材料是一个永远没有标准的问题。尽管名义上有考试说明、教学大纲作依据,但谁能说清诗歌的“浅易”程度到底是什么难度?说白了,选择的标准仅存在于命题专家的心里。
而命题专家多为高校教师,有的还是古代文学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他们鉴赏评判的起点和视角与中学教学实际之间相差甚远。专家学者理解一首古代诗歌,有关于作者生平、时代特征、创作倾向、流派特点等多方面的信息作潜在铺垫,而这些铺垫在专家学者看来是理所应当知晓的背景信息。可事实上,这些恰恰是考生理解上的空白地段。在考生眼里,诗歌作品常常是独立体,即使他们懂得通过同时期作家、同时代特征、同流派风格等信息对诗歌文本作迁移解读,但这种迁移还得建立在对古代文学(甚至是古代历史)全面整体了解的基础之上,考生的知识范畴和认知水平远没有广阔深刻到这一步,何况他们还处在考场紧张的气氛中呢?所以,高考诗歌鉴赏题的文本选择还需更趋理性、更贴近中学教学实际。以四川卷《九日和韩魏公》为例:
九日和韩魏公①????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考生对苏洵的了解仅限于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二十七,始发愤”,《六国论》的作者,长于策论。对其生平遭遇和宦海沉浮就不甚了解了。而解读这首诗有两个难点:一是苏洵为什么慨叹“最不才”“老曲台”?这是解读本诗的要害所在。苏洵虽治学起步晚,但也曾名噪京师,可最终还是名重而官微,“书虽成于百篇,爵不过于九品”(《老苏先生会葬致语》)。这是考生难以知晓的,题下也未注明。二是为什么苏洵赴韩丞相之宴后会“寒无睡”,且要“自把新诗百遍开”?这又与韩琦的原诗《乙已重阳》中流露的自己久居高位、宾朋满座的富贵气相关,这也是考生不知晓甚或即便知晓也难以领会的。
理科试题若太难,答对者凤毛麟角,立时会成为众矢之的。而语文试题本身缺少鲜明的难易评判标准,加之教师“自尊”,深怕露拙遭人耻笑,因而所选材料再难再晦涩也无人质疑。笔者认为,倘若所选诗歌文本太难,试题应该交代必要的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和相关的文化常识,让考生在一定的理解平台上去展示诗歌解读水平和解题能力,切忌盲人瞎马,一头雾水。这是对考生负责,也是对高考负责,对国家民族负责。一旦文本太难失去了信度,考查也就失去了意义。
2013年类似考题还有湖南卷《钓船归》、全国卷Ⅱ《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辽宁卷《竹轩诗兴》等。当然,也有反向情况,如浙江卷《秦中吟?歌舞》,文本理解难度偏低。
二、命题思维错乱庞杂
高明的试题在命题思路上是十分讲究的,基本原则是遵循诗歌理解的一般顺序“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抒了什么情感”来命题,这样可以点面结合,前后瞻顾,全面准确检测考生的诗歌阅读能力。命题思维合乎理解规律,还有利于考生“以题解题”,即在原有理解基础上通过试题本身的引导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这就是人性化命题了。违背这一准则的考题也不鲜见,主要问题有:
1.重复考查。
一道题在内容、手法和主旨等重要考查点上只究一点,不及其余,造成考查的“资源浪费”现象。例如福建卷《送何遁山人归蜀》,原作略,所设两题为: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
(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第一题是炼字题,答题重点在表现手法上及其表达效果上;第二题答题重点不在“抒发情感”而在“怎样借助想象之景”上,即要说清作者想到了何遁山人归蜀后的哪些情景,而这些情景又与此时的何遁山人的情感有哪些关系,所以仍在表现手法上着意。两道题的思维聚焦点是重复的。
2.不着边际。
高考诗歌鉴赏题究竟想考查考生诗歌阅读哪些方面的能力?无非是读懂文本,审清题意,理性作答。在这个似乎不该成问题的问题上,有的试题命制实在令人难以恭维。如江西卷《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原作略,所设两题为: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
第一题概括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是从意象的一般意义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