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一《文选序》 萧统.doc
国学名著讲读系列
文选讲读
胡晓明 著
顾问 王元化
主编 胡晓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文选序》
中国文学关键词
1,文质
此篇序言首二节含有文质论的思想,文胜质的进化的文学观。文质的观念,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有着极深的思想渊源。“文”,代表着阴柔、精细、唯美、婉约、情致、繁复、心灵甚至有时就是“游戏”;“质”则象征着刚健、粗犷、质朴、格局、力量、价值、理想或者充满阳刚的气息。文与质构成了文学世界观的框架。这篇序所展现的“文质相济”的文学观,是六朝时期人们对于质文关系辨析日深的一种体现。
“质文观”也可以流观中国文章史。中国文章的“两圈”:由先秦到两宋,为一圈。先是质胜,《周易》,《国语》,孟子,《史》,《汉》,诸子,都是力量充沛。六朝是小赋与骈文的世界,绮丽哀感,走向文胜。唐文是典型的士人文学,是士人内在生命的表达,《伯夷颂》《答李翊书》,特立独行,豪杰之士。古文运动破除形式主义、辞藻优势,推崇风骨。宋代文章,文质兼美,讲气骨,也讲意境,追求士大夫自主的心灵世界,如《秋声赋》。
由宋元而近代,为另一圈。明清最好的是小品。代表是张岱与张大复,特具阴柔之美,对文人士大夫幽深心灵的发现,以文取胜。如袁枚,以趣与灵胜。直到晚清文章,龚自珍,曾国藩,孙诒让,张之洞,冯桂芬,郑观应等,进入质胜的时代,讲究经世致用,缺点也是过于质。现代“文”仍讲究“文”,少质,未来应是文质并重。第二圈并未完成。
2,“骚赋二元”
钱穆《读文选》指出:“骚赋二体,直探文心,有阐微导正之功。”骚、赋这两种文体,同为古诗之“流”,代表着诗(太极)这一原初态的文明成果在后世的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赋”以体物为主,展现诗人心中盛开着的物量世界之“花”;“骚”以抒情为主,吐露诗人心中盛开着的心灵情感之“花”。前者是对客观世界的宽度、广度以及细部的穷形尽相地描摹;后者则是对心灵世界的高度、深度的烛照和持续启掘。骚与赋共同构成中国文学健康发展的两只“轮子”。《文选序》第五节中的骚赋二元观乃是昭明太子很好的眼光。
问题分析
1,怎样理解第一段的“文”?“文”这一概念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有极宽泛的涵义,当古人用“文”专指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作品)之时,它已经有过一段很长的历史。如刘永济先生就曾经把“文”的古意归约为六种:一曰经纬天地,二曰国之礼法,三曰古之遗文,四曰文德,五曰华饰,六曰书名、文辞。此序首段中“文”字凡六见,即有五种不同的涵义,依次为:文饰、文献、纹理、文明和文章。多样而精细的概念划分,为我们展示了南朝士人对世界丰富细腻的感知和体悟能力。
2,怎样理解“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此句是萧统对选“文”特征与标准的浓缩和概括。“事”,就事实来说;“义”,按道理来讲。“事”、“义”对举,属于骈文典型的互文见义的写法。在萧统看来,好的文章,必是需要经过作者的“沈思”,且具有完整的结构(是“篇翰”而非“篇章”)、清晰的肌理、纷呈的文采——总之是须如“黼黻”般精美的“绣物织品”。在这种求真、求善、求美的倾向背后,我们已然能够窥见一种“美的自觉”或者说“文学性的觉醒”。当然在理解这种觉醒的同时,必须结合整部《文选》辨证地看待,也即破除所谓“纯文学的神化”——因为萧统举起的并非一杆“纯文学”的大旗,各种日常实用文体都被纳入《文选》搜罗的视野——中国文学始终为“杂文学”的天下。
集评
舟中读《文选》,恨其编次无法,去取失当,齐梁文章衰陋,而萧统尤为卑弱。《文选序》斯可见矣。如李陵书苏武,五言皆伪,而不能辨。今观渊明集,可喜者甚多,而独取数首,以知其余人忽遗者多矣。渊明作《闲情赋》,所谓“国风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与屈宋所陈何异?而统大讥之,此乃小儿强作解事者。(宋 苏轼《东坡志林》)
极耳目之广,尽权衡之公,?其尤殊,成一编之书,凡三十巻,诏诸不朽,不可无述也。二气絪缊,太和保合,灵而人、秀而文,经纶乎事业,发挥乎天人。崇庳间陈,醇驳互见,未易一概言也。绩学种文之士,傥将淹今古而观之,则必有去取焉、有褒贬焉、有明而无厚也,有决而非同也。海纳川涵,葢所未暇;而采摘孔翠,?擢犀象,吾亦于其善者而已。(宋 唐士耻《灵岩集》巻三《梁文选序》)
宋时学者不解文铨,妄加参驳,谓统拙文陋识,去取违宜。若董仲舒之对制,刘向之叙《战国策》,王羲之之记兰亭,陶渊明之赋闲情,则遗而不録。相如赋上林,引卢橘夏熟;扬雄赋甘泉,叙玉树青葱,则概收之,而不辨其谬。以此谯统暴瑕掩瑜,不原作述之旨。统不云乎:若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者。今之所撰,抑又略诸。盖能文固先于立意,而立意者未必专于为文。故议关国是,事载史官,虽董贾之言,亦所不采;若体属词章,思归藻翰,即扬雄符命,又何择焉?大抵选例崇葩华而略简澹,执规觚而齐体裁。……愚尝谓《文选》一书,譬之园林也,怪石蟠松,竒花异卉,以延赏适而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