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瑰宝:钩镶略说.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之瑰宝:钩镶略说.doc

国之瑰宝:钩镶略说   我国在汉代时期,国家逐渐强大,可是战争一直不断。刘邦在位之时,为了巩固统治,不断打压异姓王,同时,匈奴连续来犯。   战争的需求促使了冷兵器制造技术飞速发展。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铁兵器,战国末期,铁兵器的数量、品种增多,但青铜兵器还占有很大比例。到秦、汉时期,特别是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制度以后,钢铁冶炼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汉代铁钩镶的制作,即是我国古代钢铁冶炼技术早期发展的佐证之一。 历史佐证:   出土文物、史书均有呈现   出土文物   铁兵器的形制在汉代已经种类繁多,如西安汉王朝中央武库遗址曾出土刀、剑、戟、矛、斧、簇及钩镶等多种钢铁兵器,可见,钩镶在当时已成为一种必备的重要兵器。其他如在江苏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河北定县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墓、山东淄博西汉齐王刘肥墓及河南洛阳涧西七里河一座东汉时期的墓内,均出土有钩镶兵器。   在出土的钩镶实物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是从江苏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附近征集的,现保存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该钩镶的镶板长36cm,宽17cm。镶板上下各伸出一个长钩,搏斗时用于钩住敌人的兵器,使敌丧失战斗力。镶板正面设有一根尖利的镶刺,用于战斗时刺伤敌人。镶板背面中间位置设有长方形手柄,手柄上可见丝织物痕迹,当时应有丝麻类织物缠裹。这件钩镶总长92cm,质量1 665g。   在河南鹤壁市也发现一件铁钩镶。其上钩长26cm,下钩长15.7cm,连同镶板总长61.5cm。两钩均为锻造的圆形铁条,下钩的顶端呈圆球状,上钩的顶端残失。镶板中部向外鼓出,背面有一长方形手柄。镶板由长18.5cm、宽14cm的薄铁板制成,用圆钉将上、下钩固定在其背面。镶板上无其他附属物的遗迹。   钩镶是实用兵器,朴实无华,不尚装饰。但也有装饰华美者,如1969年在河北定县发掘的43号汉墓(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墓)中出土的一件“错金钩镶”。该钩镶上钩完整,长38cm,下钩及手柄残缺。镶板为犁形,上方下尖,高l8cm、宽13cm。钩和镶板上都加工有错金流云纹。该钩镶板加工精致,估计并非用于作战,应是中山穆王刘畅生前的珍藏喜爱之物。   1972年,在河南洛阳涧西七里河一座东汉时期的墓中出土了一件铁钩镶。该钩镶总质量1 500g,上钩长32cm、下钩长27cm,总长70cm。两钩均锻成圆形的铁条向前钩曲,上钩顶端为尖锥形,下钩顶端为圆球状。镶板长22cm、宽15cm,此板由7.5cm宽的两块铁板拼合合成,在距镶板边缘5.5cm处设有一个固定两铁板的圆孔。镶板前突出的长形镶刺顶端为圆球状。在镶板上有丝织物和髹漆痕迹。镶板背面设有扁平的长方形手柄,手柄上有两层附属物,里层为竹皮,外层为丝绳缠绕。 史书记载   钩镶又称为钩强、钩拒,传说是公输班(鲁班)创制的,记载见于《墨子》卷13《鲁问篇》:公输班“白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作为钩强之备,退者钩之,进者强之。”北宋时期李?、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的《太平御览》卷334所引用《墨子》中的文字:“钩拒,退则钩之,进则拒之也。”以上两处文中记载的“钩强”、“钩拒”,其具体为何种兵器,文中无详细描述。但其功能与钩镶“或推镶,或钩引”的功能颇为相近。由此推断,“钩强”、“钩拒”是鲁班发明的,其是钩镶的雏形。   钩镶在史书上有诸多记载,东汉时期刘熙所著《释名?释兵》中记载:“钩镶,两头曰钩,中间曰镶。或推镶,或勾引,用之宜也。”文中的“攘”即为“镶”的通假字。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卷14“金部”记载:“镶,作型中肠也。从金襄,声汝羊切。”文中的“镶”应读作rǎng,音同“攘”,不读作xiāng。   《太平御览》卷357记载:“江汉字山莆,迁丹阳太守。是时大江剧贼余来等劫击牛渚、丹阳、边水诸县居民,殴略良善,经岁为害。汉到郡,会集劲士,修整战具,钩镶刀椐大戟长矛弓弩劲兵,转送承接。余来亟战失利,遂见枭获。孝顺帝喜其功,赐以剑佩。”文中也提到了钩镶兵器。 钩镶具有“三独特”   钩镶之独特,一指它是我国独有的兵器;二指它的形状独特;三指它的使用方法独特。 独有的兵器   钩镶是国之瑰宝,是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一项发明,更是我国古代独有的兵器,迄今为止未见其他国家有相同的兵器。古印度曾有过羊角盾,是在盾的上、下方各装一只羚羊角,与我国的钩镶相似,但质地不同。 形状独特   钩镶是由盾演变而来的,其将钩、盾结合在一起。它整体呈弓型,上下各有一个向外伸出的弯钩,一般上钩长于下钩,两钩均由长铁条锻造而成。上、下钩顶端呈球状,有的则为锐尖形。两钩固定在镶板后部,镶板背面设有手柄,手柄又称为镶鼻。镶板由铁板制成,整体呈长方形,四周加工成圆角。有的镶板呈上宽下窄的犁形。镶板正面略偏上位置设有一个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