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特斯拉的艰难“中国梦”.doc
特斯拉的艰难“中国梦”
一边是市值飙升,另一边则是入华进程屡屡受挫、未来发展扑朔迷离。对于特斯拉这个今年以来在美国发展得顺风顺水的电动车企来说,真可谓是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的考验。
早在今年1月底特律车展上,特斯拉全球销售和用户体验副总裁乔治?布兰肯希普(George Blankenship)就曾表示2013年将新开25家销售店,比2012年的13家多了近一倍,而其中一家会设在中国。然而直到现在,尽管很多车主都对特斯拉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特斯拉也曾考虑今年春季在大陆销售,但截至目前,特斯拉在中国香港仍处于预订阶段,而在大陆也仅仅是刚刚宣布将接受订单,何时能够在中国进行市场销售以及销售前景如何,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一旦特斯拉纯电动汽车正式在中国开卖,势必也会招来一批疯狂的购买者。尽管特斯拉电动车价格高昂,这个消费群体注定只能是少数派,但由于中国消费者基数庞大,并不愁没人买账。那么,为何特斯拉在众多潜在消费者的观望中迟迟无法登陆中国大陆市场?它在进入中国的路途中遇到或者即将面临怎样的挑战?
据了解,特斯拉的第一家体验店设立在北京,而拓速乐汽车销售(北京)有限公司是特斯拉在中国设立的销售公司的名称。北京市工商局的企业信息显示,特斯拉已于2012年11月7日独资成立了该销售公司,注册资本为200万美元,法人代表是特斯拉首席财务官迪帕克?阿胡贾,经营期限为30年。特斯拉在北京的体验店位于东大桥路9号侨福芳草地一层,展厅面积大概在800平方米,从去年租下来到现在,虽然已经装修完毕,但至今仍没有开业。此前曾有消息称,特斯拉在中国市场销售的审批流程中受到阻碍。但日前有相关信息源称,体验店迟迟未能开业的原因不在于此前媒体报道的政府审批问题,而在于商标。该信息源表示,特斯拉目前的审批确实比较缓慢,但审批本身并没有政策阻碍,只是周期较长。相对而言,商标的问题就变得十分棘手。
有媒体分析,根据现行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特斯拉首先须在工商部门注册,在中国成立总经销商,并向商务部备案;随后,向国家质监总局申请3C(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中国强制)认证,继而还需通过国家环保部以及地方环保部门的认证。走完上述流程后,才能在中国销售。这一流程周期很长,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势必会影响到特斯拉在华上市时间。
曾被业界称为汽车界“苹果”的特斯拉,在打入中国的过程中遭遇了与当年苹果公司类似的“麻烦”:中、英文商标“特斯拉”、“TESLA”在国内已于2006年被一个名叫占宝生的人注册,而带有“Tesla”字样的、teslamotors. 与三个中国市场通用域名,也于同期被占某抢注。这令特斯拉CEO艾伦?马斯克十分恼火,因为他们认为占某开价3000万美元(约合2亿元人民币)的价格相比特斯拉200万人民币的开价相差太过悬殊而且十分荒唐。有报道称,马斯克面对这一棘手的问题和日益紧迫的时间,作出了尽快解决的姿态,表示可以采用“任何方法,只要合法”。据了解,目前特斯拉的商标权争夺战已经进入法律程序,目前尚未有明确结果。
然而商标争端到现在,又有了不同的声音:特斯拉和占某之间是否存在炒作成分?特斯拉在中国一夜之间一举成名,早就有不少业内人士表示是因为他们的运作团队十分懂得制造噱头吸引人们的注意,而并非是因为他们的产品在技术上有重大的突破。从2010年聘任前苹果体验店负责人布兰肯希普负责特斯拉直营店建设,到2013年与美国各州汽车经销商的舌战,再到与《纽约时报》记者之间的口水战,以及今年马斯克出言贬损丰田通用等公司对燃料电池的开发计划,几年间,特斯拉制造的噱头就从来没有中断过。事情的真相我们难以知晓,但这种戏剧性的事态发展在客观上确实让特斯拉又有了再“火”一把的资本,在审批未完成之前继续占据国内媒体的重要版面。
自从年初宣布入华到现在,特斯拉不被国内业界人士看好的另一个原因是“充电难”的问题。作为一家只生产电动汽车的厂商,在如今已被各大豪车企业占据的中国市场,特斯拉需要面对比大多数竞争对手都要更加严峻的挑战。首先,特斯拉电动车高昂的售价就会吓退很多中国消费者,中国消费者用与之相同的价格完全可以购得一款性能更加出色的其他品牌汽油车。其次,全国仅有168个公共充电站也让中国消费者忘之却步。毕竟在美国,特斯拉可以自己去建充电站,但是在中国,投建充电站等基础设施则由国家电网等电力公司来承担。此外,据业内人士的看法,与美国市场成熟的新能源汽车消费环境不同的是,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车的普及推广基本还处于小范围示范阶段,尽管一开始一定会有部分高收入人群对此“感冒”,但受制于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和消费者对纯电动车的接受程度,若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特斯拉将来在中国的发展将举步维艰。不过,如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