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主体间性的建构主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走向主体间性的建构主义.doc

走向主体间性的建构主义   摘要:在审美文化主潮由自律性精英艺术向市场化大众文化产生位移的历史情境中,美学知识的当下传授与新近讲述,应该摆脱本质主义之单一论述的话语宰制,既要突破横向移植社会学原理的言说桎梏,更要超越实体性审美本质主义的理论迷思,进而图绘出主体间性交往对话的复调话语。惟其如此,大学美育才能避免自说自话的画地为牢,在更高维面上介入渐次审美化的日常生活,重建其与公共空间的积极关联。   关键词:美学教学;学科意识;精英主义   中图分类号: G402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2013   一、问题的缘起   首都师范大学陶东风教授在《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一文,引述德国后现代美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Wolfgang Welsch)的观点指出,“近来我们无疑在经历着一种美学的膨胀。它从个体的风格化、城市的设计与组织,扩展到理论领域,越来越多的现实因素正笼罩在审美之中”[1]。诚哉斯言,历史悠远的古老美学在上世纪末“美学热”消退之后重获青春,渐次成为亮丽显豁的关键字眼,缘此与之相应而生的审美文化研究,更是风生水起、方兴未艾。然而吊诡的是,相比热火朝天、如火如荼的研究运动,与美学本身的普及传承更为切近的教学活动,却在诗意化生存的话语喧嚣中清寂孤冷地日趋边缘化,令圈内中人唏嘘不已、迷惑不解。冰火两重天的现实悖谬,其原因何在?应当如何破解?这显然是一个值得深思而又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符号秩序的美学询唤   首先,精英主义审美理想支配下的授课理念,使得本应趣味盎然、生气勃勃的美学课程,深埋在“高度技术化的神话和学术专业之中”[2]。如果说当代大众文化的审美读解意味深长地缺席于偏重严肃艺术的早期美学教材还是情有可原的历史缺憾,那么在大众审美文化全面崛起、后来居上,特别是青年亚文化异军突起、蓬勃发展的时代语境之中,今时今日的美学讲堂想要延续未置一词、任之不理的鸵鸟政策,完全回避这一传统美学所不愿且难以正视的审美问题,已是自欺欺人、徒劳无功。有鉴于此,为了避免沦为不食烟火、闭门造车的空洞呓语,而让抽象繁复、云山雾罩的理论陈述显得不那么曲高和寡、搁置现实,内地高校的美学课程,不约而同地加入相关章节进行系统讨论,顷刻之间将这一原本未开垦的处女地,幻化为各式各样新学旧说的演武场。如若按照常理推论,上述力图让美学教学“接地气”的良苦用心与“及物化”的对症下药,似乎会让那些对抽象理论心存畏葸、对古典艺术昏昏欲睡的“90后”学生,眼睛为之一亮而感同身受、兴奋异常。然而,根据网络教学平台所做之问卷调查的结果反馈,实际情况却是“常有学生抱怨‘美学课不好学,学不好’,也有教师说‘美学课不好教,教不好’”[3]。台下年轻学子要么呈现出木雕泥塑般的凝滞静穆,要么目光似乎无意离开掌中的移动智能设备,遑论消化咀嚼台上教师纵横古今、学贯中西的引经据典与声嘶力竭、激情饱满的慷慨陈词。正所谓言者谆谆,听者藐藐,这是为什么?   其深层根源恐怕还在于,换汤不换药之美学教材的内容编撰,及其一本正经、欲拒还迎的现实讲述,仍然秉承精英主义的授课理念而暧昧难言,耽溺于意识美学所提供的思想资源而难以自反。当中具体表征有二,一是驾轻就熟地运用启蒙主义的现代性美学话语,不切实际地过分褒扬艺术活动(其实质就是自主性强的高雅艺术活动,通俗文化是无法分享这一圣洁光环)的审美解放功能,将其“逼凡入圣”地浪漫想象为反思现实异化生存达到诗意栖居、精神还乡的审美乌托邦。其自我神圣化并且声情并茂地描绘出如下理想图景,“由这个角度去谈美感,主题便不是审美经验的科学剖解,而将是提出陶冶性情、塑造人性,建立新感性;由这个角度去谈艺术,主题便不是语词分析、批评原理或艺术历史,而将是使艺术本体归结于心理本体,艺术本体论变为人性情感作为本体的生成扩展的哲学”[4]。与之成鲜明对照的是,在为审美艺术摇旗呐喊、大唱赞歌的同时,多数论者还念念不忘地征用法兰克福学派的激进美学主张,独具慧眼地反思批判在其眼中已是鸠占鹊巢、反客为主的通俗文化,其忧心忡忡、语气沉重地指出 ,“在内容、形式功能等方面的特点,可以看出,通俗艺术的泛滥,会使得成千上万的读者(观众)的审美趣味狭窄化和庸俗化,从而导致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下降。”[5]   然而上述审美理想主义的高蹈言辞,在审美泛化时代的风陵渡口中,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和不合时宜,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美学书”的某些授课教师,试图以这些味同嚼蜡、明日黄花的陈词滥调,来劝说影响作为网络世代的青年学子,无疑具有堂吉诃德式的悲壮色彩。因为思维活跃、善于思考的年轻一代,在耳闻目睹无论是大学讲堂的知识精英(甚至包括授课教师本人),还是校园之外的普罗大众,大多心悦诚服地热情拥抱极具感官刺激、心灵抚慰的大众文化,而对沉闷乏味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