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传统文化的传播.doc
试论传统文化的传播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经历过繁盛也经历过低谷,《百家讲坛》的发展态势正如其缩影。怎样传播和传承传统文化才能使其既达到预期中提高国民国学素养和文化品位的效果,又能避免文化成为大众娱乐、恶搞的原料?这是一个必须正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时下的传统文化现状,以《百家讲坛》为例来分析传统文化究竟如何传播。
关键词:传统文化 《百家讲坛》 传播方式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无穷尽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但当下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错误解读甚至种种文化庸俗化现象令人担忧。我们应努力学习和保护传统文化,深入思考并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把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一、传统文化特点及其现状
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体现在历史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如诸子百家、琴棋书画、民间工艺等,无不昭示着华夏民族曾经的文明和强盛。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延续性强、民族特色鲜明、内涵博大精深等特点。这就决定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解读不能随意娱乐化、肤浅化。在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传统文化却渐渐淹没在快餐文化疯狂的包围下。
面对本该引以为豪的五千年文明史,本该深入每个国民灵魂的传统文化,我们却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这正是因为对文化的普及工作不到位。一句传统,多少距离,请不要将历史沉淀的那些优秀传统文化装在那个叫做历史的匣子里。
二、以《百家讲坛》为例思考传统文化传播
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不力、普及不广的现实,政府、主流媒体也担负起了复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2001年中央科教频道开播的《百家讲坛》是一档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栏目,易中天《品三国》和于丹《说论语》等节目的热播也掀起了“国学热”和“论语热”。《百家讲坛》的出现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在当代的一个缩影,在传统文化传播的阵地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百家讲坛》刚开播时收视率异常惨淡,甚至为零。其后清宫戏的热播使得阎崇年《清十二帝疑案》一炮走红。从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易中天品三国、马瑞芳讲《聊斋》,再到于丹的《心得》,《百家讲坛》涌现了很多知识渊博,专业功底深厚的学者。他们以严谨的态度来对待学术,将正史、野史、古今中外经典言论以及自己独到的见解讲授给观众。
其成功处首先在于《百家讲坛》抓住了大众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的时机。21世纪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在物质层面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转而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百家讲坛》应运而生。
其次,以电视媒体传播的方式很成功。信息化时代的文化传播必须采用现代化方式,如网络、电视等大众媒介。通过一对多的方式突破传统课堂模式,一个讲师面对成万上亿的观众,庞大的受众数量能高效快速的将一种文化观点传播到千家万户,并由此将传统文化植入大众思维,潜移默化地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
再者前期内容充实、质量很高,专家学者深谙电视媒体之道,既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又能正确把握专业知识与大众文化修养之间的差距。从曲高和寡的学术讲坛到接地气的内容形式,《百家讲坛》涌现出大批专家学者将传统文化推入大众视野。讲师们深入浅出地进行学术讲解,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转化成大众能接受的内容。
随着节目的发展,《百家讲坛》也开始呈现出一些弊端。任何电视栏目的开展都以收视率为支撑点,《百家讲坛》也不例外。它的节目选题渐渐狭窄,最后因收视率下降提出放弃“百科全书”,重点强化人文类节目专题,使《百家讲坛》的题材局限于文史一家。同时《百家讲坛》后期在选人和节目制作方面没有严格把关,所选讲师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专业知识底蕴不够深厚,有的甚至曲解历史、主观臆造,内容琐碎肤浅,与《百家讲坛》学术色彩浓厚的定位相悖。再者,其后期制作模式缺乏创新,发展后劲不足。传统文化的持续发展要有可以扎根的土壤,必须激发大众的兴趣并引导其探索研究。可自易中天《品三国》以来,许多后来者便纷纷套用其讲史模式,长期以来形成了“八股文”式的套路,以致节目质量日趋下滑,使得人们审美疲劳,观众流失量大。
三、让知识可感,让思想可触
历史是一个民族延续与发展的灵魂,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灵魂的精髓。过去,现在与未来一脉相承,历史是我们的根。我们不要鲜活的病态,也不要僵尸的历史,而是要实在的、有意义的、可知可感的传统文化,也就是要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那么,传统文化究竟应该如何传播呢?
首先,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契合点,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文明之中。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与时俱进,赋予传统文化新生。我们要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