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司法机关体系 二、诉讼审判制度 第四节 司 法 制 度 一、司法机关体系 (一)中央司法机关 专门司法官署:廷尉 汉初:丞相、御史大夫、廷尉 汉成帝:三公曹 东汉:尚书台下的“二千石曹” (二)地方司法机关 行政司法合一 官署名。西汉成帝初置尚书四人,分四曹办事,旋又增置三公。《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 史书 ??古代史书指古籍中专门记载历史的书。 我国的史书卷帙zhì浩繁,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下列五种。 正史:以纪传体、编年体的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纪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叫正史。如,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除少数是个人著述(如司马迁的《史记》)外,大部正史是由官修的。。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 中国古代司法官署名。汉成帝时设立,掌管司法行政与审判。西汉中期以后,尚书作为中朝官,在重要政事决策上渐居核心地位。《汉旧仪》:“成帝置(尚书)五人,有三公曹,主断狱事。”其长官为三公曹尚书。东汉时,改三公曹为二千石曹,设二千石曹尚书,“掌中都官水火、盗贼、罪法”。 中朝官一称内朝官。汉代朝官自武帝以后分中朝与外朝。外朝官包括丞相以下的正规职官,为法定的正规机构。中朝官则由皇帝的近臣如侍中、常侍、给事中、尚书等组成。有时借以牵制丞相的权力。 二、诉讼审判制度 (一)案件的起诉 (二)拘捕与审理 (三)判决与乞鞫 (四)录囚制度 (五)春秋决狱 (六)秋冬行刑 (一)案件的起诉 1.“告”与“劾”汉代的起诉叫“告劾”,一方面是指当事人自己直接到官府诉,就是今天所说的“自诉 ”;另一方面指官吏“察举非法”、“举劾犯罪”即今天所说的“公诉”.两汉时期,一般司法管辖实行逐级告劾制 2.告诉的限制根据“亲亲得相首匿”原则,一般不准卑幼告发尊长,否则告者要受到 惩处. (二)拘捕与审理 1.拘捕 优待贵族、官吏、老、幼、废疾、孕妇,可以不戴刑具 2.审理 做伪证的法律责任伪证反坐 刑讯 (三)判决与乞鞫 1.疑狱的“奏谳”制度汉朝初年,汉高祖下诏规定,地方县道官遇疑难案件不能决断的,可逐级上报请示,直至奏请皇帝裁决。景帝时又规定:“诸疑狱,虽文致于法而于人心不厌者,辄谳之”。由此形成“疑狱奏谳”制度。 2.死刑案的“奏报”制度 (四)录囚制度 皇帝、刺史、郡守审录在押囚犯,检查下级机关的缉捕、审判行为是否合法、是否有差错,以便平反冤案,及时审决案件 (五)春秋决狱 1)产生背景:①受“祖宗之法不可变”观念所囿,汉代的法律很难推倒重订;②完备的法典不可能在短期内制定出来。 2)定义:(几则案例) 3)原则:①原心定罪 ②利弊分析 4)影响:①对律学的推动 ②对审判原则的修正 ③促进了法律儒家化的 。 中国古代有些司法官意识到法律存在的缺陷及对某些案情特殊的案件严格依法论处的不合理性,在审理此类案件时遂依据情理作出变通处理。此类案例较多,典型者如汉朝发生的“私为人妻”案。 甲的丈夫乘船渡海时遇暴风雨,溺死海中,尸体未能安葬。四个月后,甲的母亲丙作主将甲改嫁。汉律规定:丈夫死后未安葬前,妻子不得改嫁,否则构成“私为人妻”罪,本人及主婚人皆处死刑。甲及其母丙因此被纠罪。 结合案情,汉律的规定很不合情理:甲的丈夫淹死在茫茫大海中,尸体未能捞回,永远没法安葬,那甲就永远不能再婚,只能孤寡终身;犯“私为人妻”罪,不仅本人要处死刑,主婚人也要处死刑,量刑太重。若依律论处,罪犯本人肯定不服,其他人也未必心服。 在对该案的审理中,司法官董仲舒认为:儒家经典《春秋》中有“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的说法,寡妇再嫁,系得其归宿,是完全合理的;甲改嫁是母亲作主,甲系遵从尊长的教令,没有“淫行之心”,没有过错。最后判决:甲不构成“私为人妻”,甲及其母丙均不应追究刑事责任。 对案情特殊的案件依情理作出变通处理,可实现实体公平,使人心悦诚服,有利于社会和谐。其情形正如《后以书·何敞传》所载:何敞任汝南太守时,“以宽和为政……及举冤狱,以《春秋》义断之。是以郡中无怨声”。 案例二: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匿乙,甲当何论?仲舒断曰:甲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诗》云:螟蛉mínglíng有子,蜾赢guǒluǒ负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而不当坐。董仲舒根据儒家的礼“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判甲无罪 案例三:有甲父乙与丙相斗,丙以刀刺乙,甲以杖击丙救父而误中其父,或曰殴父当枭首,并不因误伤而别论,独董仲舒云:“臣愚以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