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温病学剖析.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 由温邪引起的, 具有热象较重、易化燥伤阴特点的 临床以发热为主症的 二、温病的现代医学范畴 (一)某些急性传染性疾病: (some acute infectious disease) 如:流感、麻疹、流脑、EHF、登革热等。 (二)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 如:肺、肝胆、泌尿、消化等系统的感染。 (三)非传染及感染的某些发热性疾病: 如中暑、亚败、急白等。 (四)目前尚无定论的某些发热性疾病。 1999年全国第6次传染病年会上将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协会改为感染病协会为标志,正式将传染病与感染病的内涵与国际接轨。 三、温病学的概念 四、温病学的地位 (一)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目前温病发病率仍较高,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不可忽视的疾病 (三)抗菌素不能解决所有的温病问题 (四)是指导临床其它学科的重要学科 五、温病学的学习方法 1.诵:背诵 2.解:理解 3.别:鉴别 4.用:应用 《中庸》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三多 : 读、想、问 一少: PLAYING 行医要力求做到:“心小、胆大、行方、智圆。” 六、温病学的发展概况 (一)战国时期至唐代——萌芽阶段   1、《内经》认识: (1)病名: (2)病因:伏寒化温说。《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 于寒,春必病温”。 (3)表现: (4)预后: (5)治疗: (6)预防: 2、汉代:伤寒论 《伤寒论》:提出清热、攻下、养阴等法、方为温病理论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其辨证方法也为后世卫气营血辨证提供了依据。 3、晋 唐 《诸病源候论》: 提出温病是因“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 《肘后备急方》、唐代的《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记载了一些防治温病的方剂:如黑膏方、萎蕤汤、大青汤及犀角地黄汤等。 本阶段特点 理论朴素 概念不清 (二)成长阶段——宋金元时代 1、宋·朱肱——主张灵活运用经方  提出运用《伤寒论》辛温发散的经方治疗外感疾病不能一成不变,必须根据发病地区,发病季节和病人平素体质的差异而灵活变化。 如朱肱在《类证活人书》中说:“自春末及夏至以前,桂枝证可加黄芩半两,…… ” 2、金·刘河间 号河间,字守真 名完素 “六气皆从火化”,“六经传受,由浅至深,皆是热证,非有阴寒证。” 3、元代·王安道(王履) 反对把伤寒与温病混为一谈。 清里表自解 吴鞠通称王安道“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 本阶段特点 创新论 立新法 制新方 脱伤寒 不系统 (三)明清时期——形成阶段 《温疫论》 第一部传染病专著 病  因:创“戾气” 感染途径:邪自口鼻而入。 受邪部位:邪伏膜原 治  疗:逐邪为第一要义 初起主疏利透达。 4、吴鞠通 吴瑭,号鞠通,字配珩,江苏淮阴人。 1758年——出生 19岁——父亲生病年余,经庸医医治而死. 23岁——侄儿巧官患喉痹,发黄而死。 26岁——游京师,检校《四库全书》。 36岁——京城流行温疫 40岁(1798年)——写成《温病条辨》 55岁(1813年)——刊行 78岁(1836年)——去逝 《温病条辨》扫描 温病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专著 倡导三焦辨证。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融六经、卫气营血、脏腑辨证方法于一体。 共六卷:(共238条,198方) 卷首,原病篇(引经19条) 卷一,上焦篇(58条,方46首) 卷二,中焦篇(102条,方88首) 卷三,下焦篇(78条,方64首) 卷四,杂说(17篇) 卷五,解产难(17篇) 卷六,解儿难(24篇) 5、王孟英 《温热经纬》 第一部温病文献汇萃 (四)民国至今——提高阶段 1、理论经验广泛应用,成效卓著。 2、文献整理,温病学大量专著出版。 3、对温病学理论诊治的现代研究。 4、大力开展对温病治法方药的研究。 小 结 温病理论源《内》、《难》, 成长阶段在金元。 脱却伤寒王安道, 寒凉先河刘河间。 明代又可《温疫论》, 发病学说破旧藩。 叶氏吴瑭论温病, 卫气营血三焦添。 薛氏孟英湿热研, 理论体系臻完善。 * * * * * * * * 第一章 温病学绪论 山东中医药大学 展照双 热病 外感 急性 一类 因 机 症 (一)概念 温病学是 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 临床 学科 (二)学科性质 1.临床学科(√) 2.经典学科(×) 3.基础学科(√) 4.临床基础学科(?) 寒凉清热 寒凉派 表 证 辛温解表 双解 以药药药 以药药病 1、吴又可 2、叶天士 (1667-1746),名桂,号香

文档评论(0)

119221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