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词中鸥鸟意象.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代诗词中鸥鸟意象.doc

-.--宋代诗词中的鸥鸟意象 沈金浩深圳大学师范学院 广东 深圳 518060摘要: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动植物在文学作品中是具有相对固定的文化含义的。鸥鸟也是这类意象之一。它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在宋代尤其高(正文中有统计数字)。典型之作如苏轼的“君虽为我此迟留,别后凄凉我巳忧。不见便同千里远,退归终作十年游。恨无扬子一区宅,懒卧元龙百尺楼。闻道鵷鸿满台阁,网罗应不到沙鸥。”(《次韵答邦直子由四首》之四)黄庭坚的“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絶,。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登快阁》) 陆游的“层台缥缈压城闉,倚杖来观浩荡春。放尽樽前千里目,洗空衣上十年尘。萦迴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藉人。更喜机心无复在,沙边鸥鹭亦相亲。”(《登拟岘台》)众多作家好言之,可见它是一个时代性文化符号。宋代文人鸥鸟之慕的成因:一、安史之乱以来累积起来的文人失望忧郁情绪延续到宋朝,形成了文人普遍的“官场疲劳症”“宦途畏惧症”,道家人生态度和儒家独善其身的人生态度弥漫于整个文人阶层,鸥鸟成为他们诉求自由闲适人生理想的一个符号;二、宋代理学发达,造成了普遍的崇道德求自足、恐机心厌争斗的价值观;三、唐代主要诗人的影响。唐代李白、杜甫、刘长卿、白居易诗中好言鸥,其他诗人则较少用此意象。四、鸥鸟意象的频繁使用反映了文学与地域的关联性,因为杜甫是漂泊西南以后才更频繁地写鸥鸟的,而宋代文人多出身和活动于南方。鸥鸟之慕的文化史意义:一、是典型的文人理想,轻物质而重精神,求和谐而厌争斗;二、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乡野生活的认同,它与宋代农村诗词发达属于同一个审美心理的产物;三、宋人对鸥鸟的偏爱进一步强化了文人的懒散自适倾向和中国文人对机心的排斥。对机心的排斥又导致中国机械业和科技发展的滞后。关键词:鸥 白鸟 宋代诗词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动植物,当它被写进诗里的时候,是具有相对固定的文化含义的。如鲈鱼、莼菜——回乡隐逸;大雁——思乡、漂泊、换季、传书;青鸟——信使;黄犬——追求功名的后悔等等。至于“芳草美人以喻君子”,更是众所周知。鸥鸟也是这类有固定文化含义的意象之一。这一意象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而在宋代尤其高。         一、鸥鸟意象自创始至宋的使用情况鸥鸟意象的形成,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中国古代士人文化发展演变的一种典型的案例。它最早只是《列子·黄帝》中一篇小小寓言,其原文为: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即鸥鸟)游,沤鸟之至者百数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故曰:至言去言,至为无为。齐智之所知,则浅矣。以这个寓言来证明“至言无言,至为无为”,看起来逻辑性也不是严密。有趣的是在《吕氏春秋·精喻》中也有一个差不多的故事,不同者只是将沤鸟变成晴(蜻蜓),其它语言都相同。但是这只蜻蜓后世的文人没有看上它。但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文人们并没有去利用《列子》中这一鸥鸟故事的含义。汉魏六朝大赋中提到鸥,大多是作为鸟的一种来写的。阮籍《东平赋》说“鸥端一而慕仁兮,何淳朴之靡逞。”阮籍所说的鸥的这一美德后来的文人也未当回事。从《四库全书》所收书来看,被写进抒情言志性的文学作品,要到东晋时代。陶渊明的《游斜川》在序文和诗中各提到一次,但是属于写斜川美景的。文学作品中真正将鸥鸟形象中有关机心的含义发掘出来是山水诗的开创者南朝谢灵运(385-433)。其《山居赋》曰:“抚鸥鯈而悦豫,杜机心于林池”。《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诗曰:“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抚化心无厌,览物眷弥重”。《过瞿溪山僧》诗曰:“忘怀狎鸥鯈,摄生驯兕虎”。后来江淹(444-505)作《杂体三十首》,模仿前代多人的诗体,其中《孙廷尉杂述》是仿孙绰的《杂述》的,诗的最后四句说:“亹亹玄思清,胸中去机巧。物我俱忘情,可以狎鸥鸟。”(孙的《杂述》已失传)。后来谢脁《往敬亭路中》诗、陶弘景《寻山志》、任昉《别蕭諮議》诗都提到鸥,但不是作品中的重要意象。何逊有《咏白鸥兼嘲别者》是咏一对分离的白鸥的,庾信《哀江南赋》有“殿狎江鸥,宫鸣野雉”,说的是宋彭城王义康将败,江鸥野雉并入斋前。说明鸥的形象含义至此还很不固定。庾信还有《奉和永豐殿下言志十首》,其九有“野鹤能自猎,江鸥解独渔”,隋炀帝《望海》有“驯鸥旧可狎,卉木足为羣”。两者都涉及了鸥的独立和自由习性。由这一历程可见,鸥鸟意象的形成,正与它往后的存在语境一样,是与山水文学紧密相连的。进入唐代,鸥鸟意象的运用较前代增多了,同时与鸥鸟基本同义的白鸟的使用也多了起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只出现5次,其中1次还是指蚊子)。但这种增多主要体现在少数人的创作中。以主要诗人为例,如果

文档评论(0)

eorihgvj51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