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音乐的几点看法.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音乐的几点看法

2010-09-1918:05 一、如何理解音乐语言的抽象性,在所有艺术门类中,音乐是最为抽象的艺术,它的根源在于音乐语言的抽象性,与人类语言比较,音乐语言(或说音乐符号)显然缺乏明确性,任何地域语言文字都有明确性与特定的指定性,由此形成明确的概括词汇,但音乐语言不能,音乐语言具有不明确性、不确定性与非概括性,而正是这“三性”,却恰恰使对音乐的理解与音乐的意义不断处于“新的生成”之中,它永远为诠释者、鉴赏者留下了“多释”的可能,这也就为我们理解音乐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而正是它才使得古典音乐变的更为丰富多彩,具有了“再创造”的空间,由此可见,每一种理解方式与阐述方式都不可能推翻另一种方式,音乐自身由于它的抽象性与不确定性,不可能去确定哪一种阐述方式是“唯一”的,因此,任何想以一种阐述方式作为“正宫娘娘”,作为最佳、作为唯一的想法都是片面的、幼稚的、也不可能实现的,仅从演奏这个角度说,越是经典作品,留下的“再造”空间就越大,它不断地被“阐释”出新的涵义,发掘出新的细节,抛开鉴赏与受众,仅就演奏说,如巴赫的键盘作品,贝多芬的交响曲,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等等,谁知道有了多少版本?每一个版本都是不同的,都有新的理念、新的思维的生成,都有新的艺术价值的体现,但截止到目前它终了了吗?显然还远远没有,它还在不断的“生成”之中,再过五十年,谁又能说它会终了?显然不能 二、音乐作品与其它艺术门类的最大不同之一:在于它的“对应性”,在于它在“对应性”中表现出独特的丰富性,它不断在作品——诠释者——欣赏者之间来回观照周游,这是一种永无休止的“循环方式”,我们可以看的很请楚,作品对应于诠释者(演奏者);诠释者(版本)对应于欣赏者;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循环链,从中缺失了任何一环,作为一个循环整体都将没有意义,在这里单纯讲“自律”没有现实发展的可能,没有几个人是依靠总谱来欣赏音乐的,既使是识谱者,也一样要靠演奏版本来鉴赏音乐,别说你我尔等,就是卡拉杨、索尔蒂这些大师,也照例的要靠实体解读、靠聆听演奏来鉴赏,何也?音乐真正的意义在演奏出来!!你能“识”的过卡拉杨索尔蒂?所以我才说:动不动就要“拿谱说事”的,多半是显摆,多半是彰显自己“象牙塔”与高精尖!音乐的意义、音乐的丰富、音乐的再创造、音乐的发展都体现在“循环”中,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但这个循环中止,任何音乐艺术也就失去了存在与发展的可能,此其一。其二、音乐的意义不仅体现在作品的“原意”上,同时也体现在欣赏者的理解上,我们必需看清一点的是:音乐作品一但诞生发表、一但形成演奏,就有了独立于作者的意义,就像工厂的成品,在未进入流通领域之前,叫产品,一但进入流通领域、就叫商品,就要受到价值规律的调控,音乐作品也同样,一但完稿演奏,它的“面”就开始向欣赏者“展开”,解读者、欣赏者一次次赋与它更深广、更复杂的意义,人们不断的认知它、丰富它、完善它,一次次以新的视角、新的语言解读,它仍然历久弥新,就像贝多芬的“田园”,自1808年完稿发表,在贝多芬是完成了,但在解读者与欣赏者这一边,还远远未完!“田园”的真正意义,不仅在贝多芬,更在于不断拓展的演绎空间与欣赏空间上,它真正的意义,是在这里的,在这里,抛开解读者欣赏者的空间而谈作品的“自律性”,无异于将这条“循环链”拉断,不是真糊涂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三、在音乐鉴赏上,欣赏者一般会从三个角度切入,即:乐理的、情感的与文学哲学的,这三个角度,其实是涵盖了音乐理解与意义的生成空间,一部作品的基础是乐谱,作曲家的思想与语言被浓缩于乐谱,以音乐符号的形式归结,但解读它,则既需要乐理与专业知识,也需要情感与文化内涵的强大支撑,一个好的、准确的演绎往往并不在前者而恰恰在于后者,而作为受众与欣赏者,则更主要在于后者,因为音乐已经由符号变成了“音响”,已经由书面语言演变为“时空”艺术,它赖以生成的质地发生了“质”的变化,它需要欣赏者以理性的、情感的、艺术的头脑与听觉触觉来承接,也更需要欣赏者与以文学的、哲学的、当然也包括音乐美学的思维去开拓,从而体现出人与作品、人与解读者、乃至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多重复杂的关系,这关系的“点”源于作品本身,但它的面则在解读与欣赏所形成的巨大空间,在这巨大的空间里,既有乐理乐谱学这条线,也有情感生成这条线,亦有文学哲学音乐美学这条线,在这里一定要分出“高低贵贱”往往是高精尖者的自我妒忌与孤芳自赏,音乐意义的“再生成”与这三条线都密不可分,按照“康斯坦兹学院派”荛斯与伊塞尔的观点:真正艺术作品的价值,集中体现于它所表现出来的召唤结构,啥叫“召唤结构”?很简单,即人们不断加以阐述、诠释、欣赏的过程,因为这里面包涵着难已穷尽的意蕴,人们通过这一过程不断把情感、思考赋于作品本身,又通过演绎与欣赏一次次向自己“言说”,即丰富着作品(诠释),也丰富着自己

文档评论(0)

zilai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